原標題:老井
孫鴻岐
我的童年之夢,是將世界縮小到三口老井那么大,而后不斷擴散,逐漸覆蓋故鄉的。
三口老井,一口獨守于學校對面的陰山腳下,另外兩口相伴于向陽的龍頭山西麓。都說,老井是龍頭山清澈的眼睛。山腳之下幾條小道匯聚之處,便是它的安身之所。我曾無數次駐足老井前,靜靜凝視。井口老舊的轆轤,倒映在井底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給人一種神秘韻味。夕陽下,老井映射金色天空,四周青草香氣彌漫,盡顯歲月深沉與靜美。
我時常著魔般地奔向老井,爬上井臺,放眼瞭望,鄉野美景盡收眼底。掌地以不規則的三角形或梯形擴展開去,莊稼在田野中繁盛葳蕤。這里民居多為崖莊式窯洞,莊為黃土方莊,窯為隴東土窯,土窯洞冬暖夏涼,鑲嵌于崖面底端,別有一番風情。莊與莊之間有通向老井的土路。那時候,我見得最多的是,莊戶人趕著毛驢行進在取水路上,聽得最多的是,毛驢四蹄敲擊地面的嘚嘚聲。那種立體式的節奏,鼓點般豐富。水鞍與水棍吱吱扭扭的廝磨聲,如細語,似夢囈,輕輕在山路回蕩……
學校有一輛水車,說是水車,其實就是一輛老舊的裝有一只圓柱形鐵皮水桶的人力架子車。每隔一天,學校便組織學生,推著車子到老井打水。井是手搖轱轆井,手搖轱轆井起源于哪個朝代,我無從知曉,只知道它原理比較簡單,主要構件不外乎井桶、轱轆、鉤繩和井壁。井轱轆裝有搖把,絞水時將井繩搭在轱轆上,人力旋轉轱轆,即可完成取水。天長日久,木轱轆被井繩勒出三道深深淺淺的印痕,尤其中間那道,凹槽明晰,光滑如琢,井繩熨帖其中,相當妥帖。那時,農戶多用木桶取水,而學校用來打水的是一對鐵皮桶。
井轱轆由圓木制成,井繩兩頭系有特制鐵鉤,與水桶相連,操作起來極其方便。井壁由磚塊或石頭壘成,也有用三根較粗木椽做支架的,用來固定轱轆并承載水桶重量。一次打水,巧遇一位大姐姐也在打水,她稱我們是秀才,半開玩笑地說要考考我們,便說出一條謎語:“奇怪奇怪真奇怪,腸子長在肚皮外,肚子底下三條腿,夾著尾巴還歪歪。”言畢,她開心地笑起來,嘴角彎成了優美的弧線,讓人感覺整個世界都明亮起來。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姐姐笑盈盈地用手指向老井,大家才恍然大悟。
每次汲滿水,都由兩名同學手握轱轆把,伸展手臂,搖動轱轆,把水桶吊上來。井繩被繃得緊緊的,一圈圈纏在轱轆上。我則坐于井口邊上,雙手交換著不間斷地拽繩,讓他們搖得更省力一些,也便于井繩另一頭的空桶下沉。待空桶下沉到水面,井繩輕擺,再提繩往下“咚咚”兩下,水桶就吃滿了水。待水桶到達井口,同學們解鉤的解鉤,提桶的提桶,灌水的灌水。如此反復,不一會,水車就滿滿當當了。大家你爭我搶,推車前進。水車濺出的水滴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灑滿鄉間小路。
這時,你如果抬頭瞥向藍天,總會有無數蜻蜓穿過,飛向麥浪翻滾的大田。
時光如梭,一晃40多年過去了。前幾日我專門去看老井,井壁青苔尚存一絲綠意,滴答的水聲敲擊著生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