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峽谷里的藝術寶庫——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
陳赟平
在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水庫的西南,坐落著一座年代久遠的“湖畔石窟”,這就是炳靈寺石窟。它如一顆絢麗多彩的明珠,鑲嵌在水庫西南的小積石山中,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石窟藝術吸引著四方游客。
從永靖縣城到炳靈寺石窟有30多公里,有水、陸兩條路線,聽朋友介紹,從水路可以游覽劉家峽水庫,到炳靈寺是一路的詩情畫意,于是我們選擇了這一條路線。
自劉家峽大壩處行船前行,遠遠望去,雄偉壯觀的攔河大壩猶如一把天鎖,橫臥在兩岸之間。碧玉般澄凈明澈的水面漫無邊際,藍天白云下晚霞般的山體映射于碧水間。自此山環水繞,山巒峭聳如石林,丹霞映水如烈焰升騰于大河之上,美不勝收。再往前行,遠遠看見雄壯的劉家峽黃河大橋橫跨兩岸,猶如一道彩虹。過大橋后,水面越來越開闊。一群水鳥緊貼水面飛翔,翅膀濺起一路水花,配上金秋的暖陽,畫面十分溫馨。
向西拐進峽口,水面變窄,抬頭仰望,巍峨的姊妹峰矗立前方,緩緩從它的左面繞過,眼前豁然一亮,高聳的土黃色山體上赫然列著“炳靈寺”三個大字,此行的目的地到了。
下船上岸后,順著小路往里走,左面是一長方形條石,上面用中英兩種文字刻著“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 炳靈寺石窟”的褐色大字。迎面是仿古漆紅的炳靈寺大門,獨具匠心。
早在1400年前,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寫道——“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桀豎,競勢爭高,遠望參參,若攢圖之托霄上。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焉”這是已知對炳靈山水最早的文字記載。
據資料記載,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龍興寺,北宋稱靈巖寺,明永樂年后稱“炳靈寺”,延續至今。“炳靈寺”又名“冰靈寺”。
炳靈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石窟分為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砂巖崖壁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結構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避免太陽暴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扶著一段一段的鐵質欄桿,沿著一道一道的曲徑石廊邊走邊看,左邊高達60多米的懸崖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石窟和佛像。有些洞窟很小,里面只有一尊塑像,還有很多小的塑像雕刻在崖壁上,有的洞窟還加了木制的小門,就像巖壁上開了扇窗戶一樣。
駐足觀看,始建于唐代的第3窟吸引著我們停下腳步。此窟不大,窟內中間雕有一方形坡頂石塔,正面開一小門,像一個縮小版的殿堂建筑;第6窟是北周時期的石窟,面積不大,里面南北兩壁各立菩薩一尊,均戴灰色冠,手執寶瓶。接下來參觀的是第70窟,里面稍大,雖是唐代開鑿,但窟內有明代重塑的八臂十一面觀音像,觀音雙手合十,左右各三臂,自然伸展,頭像分為五層,由下往上遞減,總共十一面。望著肅穆莊嚴的窟龕,看著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不由得贊嘆古人的聰慧和精湛的工藝。
在石窟北段,有著名的彌勒大佛。大佛表情莊嚴,嘴唇厚實,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為泥塑,它的左手殘缺,右手自然下垂在膝蓋上。在大佛的左上方,就是著名的169窟。位于大寺溝地表以上60米的崖面上,是向東南開口的天然洞窟,而非人為按規劃開鑿的石窟。人們根據洞窟的地形,因地制宜修建墻面,以木板加固,塑土造像,繪畫。
保存完整的169窟,窟內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有大量造像與壁畫,是炳靈寺最重要的瑰寶。
窟內造像大部分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造像的神采和意境至今熠熠生輝。西秦造像中有的佛像身姿挺拔,表情莊重。有的剛健中透出英武和智慧,有的佛像著輕薄透體的通肩大衣,挺拔瀟灑,人體的美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吲愿哌_27米的大坐佛,面部圓潤,嘴角上翹,面帶微笑。
除了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藝術,琳瑯滿目的壁畫更具藝術魅力。這里近1000平方米壁畫,雖經歷千年的風雨滄桑,仍保持著鮮艷如初的色澤。如12龕說法圖壁畫采用中國傳統線描與西域暈染相結合的繪畫技法。暈染僅在佛、菩薩的雙眉、鼻梁、頸部,不同于西域大面積暈染,體現了中西繪畫技法初步結合的面貌特征。而11龕佛、菩薩、飛天的造型非常具有西域特點。尤其是飛天呈U形,與金塔寺飛天極為相似,堪稱是西域式飛天的雙壁。在一些小巧玲瓏的佛龕中,還遺留著許多裝飾畫,其中以藻井最為精美,以華蓋為中心,四邊飾以植物紋、云紋、火焰、寶珠、垂幔等,變化巧妙,色澤艷麗。
169窟內壁畫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角度展現出自十六國時期佛教興盛以來,西北地區佛教藝術、繪畫藝術等方方面面,具有獨特新穎的藝術感染力。
停留于此,似乎穿越時空的隧道,仿佛看到古代的工匠們,用豐富構想和聰明才智,不辭辛苦攀爬在懸崖峭壁間,一手緊握石塊,一手緊握鑿子模樣的器具,創造出一個個神情活現的石雕佛像。觀賞著這些藝術精品,在得到藝術享受和美的陶冶的同時,你不能不為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高超技能所嘆服!
走出石窟,前方滔滔黃河,滾滾向東流去?;赝`寺,這個坐落在古絲綢之路上的要沖之地,在黃河母親的孕育下,接納了來自各地的文化,成為中原文化、吐蕃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的一個交匯點,留下了如此珍貴的石窟遺產。這些古老的石窟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等待著每一位來訪者的傾聽與感悟。
- 2024-10-30【小隴畫報·311期】宕昌牛頭山:五彩秋色 美成油畫
- 2024-10-30敦煌與山西跨越2000年的人文交響
- 2024-08-12古史萃|“睥睨”竟然是女墻的代稱
- 2024-10-28甘肅蘭州:“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吸引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