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立冬民俗
文\矯友田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冬天的正式開始。
在古代,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作為四季循環起點的一個節氣標志,立冬受到古人的特別關注。在周代時,就形成了迎冬的習俗。所謂迎冬,即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標志著秋冬季節變換的一個節氣,所以古時候人們常以這一天的陰晴占這一年的豐歉。在立冬時節,我國北方民間有“接藥雨”的習俗。“藥雨”,亦稱“液雨”。古人謂立冬后第十天為“入液”,至小雪為“出液”。立冬之后,天氣少雨,尤其是北方地區更為干旱,而恰逢在月中這幾天時間里下雨更為少見。此時,每當天降喜雨時,人們紛紛取出各種盛器接雨水。民間俗信,此時的雨水作為藥引和中藥一起煎服,有解除胸腹悶脹的功效。
古時,民間在立冬時節還有“暖爐會”的習俗。暖爐會,其實是“補冬”習俗的一種延伸。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已有記載:“十月一日,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這一習俗的產生,除了受民間“補冬”觀念的影響之外,還與另外一個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即“熏坑”。在古代時,北方地區在立冬前后添設火爐等,開始生火取暖。而北方地區多以土炕取暖,因土炕夏秋長時間未燒火,故而需要熏一下,使爐火更加暢旺。
為了慶賀冬天開爐,家人在立冬時節要聚在一起,美餐一頓。舊時,暖爐多用“不灰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筑,輕暖堅固,后來則用薄鐵作暖爐。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立冬之日,在北方,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一來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過餃子”;二來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過去立冬,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為“掃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在民間還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人們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遠方的雪花,正醞釀著席卷而來。生起溫暖的爐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仿佛這個冬天也不再寒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