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門山
王重揚
仲秋一日,陽光燦爛,是一個攀登峰頂、一覽秋景的好日子。我們從天水市區出發,一個多小時來到放馬灘森林公園,要登上石門山,須從這里穿越山谷。
公路在森林中曲曲折折地蜿蜒著,空氣中彌漫著秋天的清涼,山林夾雜著紅黃綠各種顏色,展示著小隴山林區廣闊而龐雜的植被分布。
從路邊的一座小便橋跨過,就來到了陡峭山體腳下的第一道石階。石階以五六十度的夸張傾斜度盤旋曲折地隱匿在密林中,想象不出這石階通向何處,也猜想不到我們將遇見怎樣的風景。
懷著好奇和期待,我們一步步開始攀登。密林之中,隱約可以聽到大人的爽朗笑聲、孩童清亮的呼喊。抬眼望去,只見林木蔥郁,遮蔽視野,不清楚聲音來自何處。陡峭的石階,一步步考量著人的決心,折來折去,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峰頂。
攀登了半個小時左右,一座山門過后,我們才得以看見遙遠的石門山峰。南峰之巔前,有兩段極為陡峭的臺階,抬頭仰望,只見臺階上有幾片閑云,不知其上有何光景。兩位老者互相攙扶著,在臺階上吃力地攀登著。
跨過最后一級臺階,到達南峰峰頂,一股視覺風暴和強勁觸覺——風力——幾乎同時到達,我們頓時衣發飛揚。與此同時,我看見了秦嶺余脈的棱棱角角、看見了渭河分流的絲絲縷縷……極目騁懷,秦州諸峰從四面八方分列著,幾條河流泛著白光,曲曲折折在大地間閃現著,猶如幾條置身碧海的游龍,令人嘆為觀止。
繼續往北峰行。在危崖棧道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聚仙橋。橋長約莫二十米,橫跨在南北兩座孤峰之間,憑欄朝下望去,只見山澗深不見底,谷底一片深綠。聚仙橋連接起了兩座石峰,讓兩峰對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門,這也是石門山得名的由來。
登臨聚仙橋,石門勝景則唾手可得。雖然石門以“夜月”而享譽,但白日登臨則近可賞峰之險奇、松之高危、石之嶙峋。遙想古人于中秋攜友登臨,飲酒賞月、賦詩縱情,遠人間而臨仙境。橋廈亭上有清代文人張世英“隴月先得”之匾,無疑是這一情境的字證。
石門山上十之八九的建筑都集中在北峰上,多為明清時修建,都保留著隴東南地區古建筑的特征。其中峰頂的一座古廟,遠遠望去猶如白玉雕刻而成一樣,令人不禁浮想聯翩。一步步艱難攀爬過陡峭的山路后,終于能近距離欣賞其細節。或許是久經風霜的緣故,建筑的表層都顯得發白,遠看起來恰似玉殿。大殿為磚木結構,木門上雕刻著仙人圖。進入殿內,繚繞著年代久遠的土木氣息。據介紹,這座建筑始建于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
當高天上的雁陣悠然掠過,我們方才準備歸去。可惜的是,缺少了夜月這個傳神的景致,多少有些令人惋惜。轉而一想,游覽名山,盡興就足矣,又豈能完全看得遍?況且,石門山又豈能只登一次,他日定當與好友再登此山,在山上夜觀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