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 界】動人的影像 奮進的旋律——“紀錄甘肅·禮贊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優秀本土紀錄片展播活動綜述

《青春豐碑》劇照

《青春宣言》海報

《大道至公》劇照

《什么是搖籃》劇照


楊 苗 白愛華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全面展現我省各地各行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記錄反映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火熱實踐,甘肅省廣播電視局日前開展了“紀錄甘肅·禮贊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優秀本土紀錄片展播活動,展播甘肅優秀本土紀錄片30部,以紀錄片的形式傳播甘肅聲音、講好甘肅故事。
近年來,甘肅省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制作機構在省委宣傳部和省廣播電視局的指導下,圍繞紀錄片大省建設,制作生產了一大批紀錄片精品力作,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今年4月起,省廣播電視局啟動展播籌備工作,面向全省范圍內廣泛征集近年來攝制播出的優秀本土原創紀錄片。截至8月底,共征集到來自全省各地的紀錄片作品近80部,通過組織專家進行嚴謹細致的遴選,最終篩選出30部優秀作品,陸續在電視和網絡等平臺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截至目前,各平臺累計播放超過百萬次,觀眾反響熱烈。
此次展播的本土紀錄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樣,涵蓋歷史文化、改革發展成就、生態保護、典型人物等多個方面,集中展現了甘肅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講述悠久歷史文化
甘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展播活動通過一部部紀錄片,展示了甘肅古老歷史文明的演變。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的10集系列歷史人文紀錄片。該片以位于中國西部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為講述對象,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呈現了從漢代至今,河西走廊及其連接的中國西部的歷史,以及它在中國歷史和文明進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從2015年首播至今,《河西走廊》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7分的評價,被廣大紀錄片愛好者贊譽為“中國歷史類紀錄片的巔峰之作”。
《千手千眼 尋夢敦煌》聚焦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殘障藝術家,以小人物表達大情懷,實現敦煌文化的國際表達,展現敦煌文化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地下畫廊》通過拍攝嘉峪關魏晉墓,為研究河西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融合、生活方式、氣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該墓葬群壁畫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大空白,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發現和補充。
《打開南佐》編導團隊從考古隊進駐南佐便開始跟蹤拍攝,歷時四個月,將2021年南佐考古發掘進程及艱辛進行了獨家記錄和全面呈現。
再現偉大革命情懷
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許多革命先輩和仁人志士,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和人民幸福舍生忘死、浴血奮戰,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我省紀錄片創作者,深懷敬意,以細膩的筆觸和精良的影像畫面,再現了革命歷史進程中的光輝足跡和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家國情懷。
《決戰蘭州》以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為背景,聚焦蘭州戰役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呈現中國光輝革命歷史的瑰麗多姿和探尋中國軍人的精神底色”為主線,將氣勢恢宏的史詩性格局與飽含血肉真情的細節和故事融為一體,展現了革命軍人為民族解放事業舍生忘死、浴血奮戰的革命情懷。
《西北孔道》以抗戰時期蘇聯援華航空志愿隊與中國空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為歷史背景,講述了1937年至1941年期間,蘇聯以蘭州為中轉站開辟空中援華交通航線,秘密援助、支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鮮為人知的歷史,從西北孔道的艱難誕生、西北孔道陸地線路的建設和運行、蘇聯通過西北孔道空中線路幫助重建中國空軍、中日圍繞西北孔道展開的較量四個方面,揭秘了圍繞這條通道發生的故事。
《星·火》以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第一個組織——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在蘭州成立為背景,以張一悟的革命經歷為主線,講述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發展壯大的過程,探尋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理想、信念和信仰而付出的犧牲、奮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青春豐碑》以悲壯的歷史為題材,深入挖掘、深度闡釋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攝制組大量運用歷史文獻、手稿資料、人物訪談、回憶錄等豐富的影像表現手法,帶領觀眾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將士慷慨悲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聚焦現代化建設成果
火熱的現實生活,為紀錄片創作者提供了豐厚的素材。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著眼于人民奮斗,一幅幅現代化建設的壯闊畫卷也在紀錄片作品里徐徐展開。
以全紀實鏡頭跟蹤拍攝的紀錄片《我在絲路有個家》,呈現了貨車司機與高速公路服務區“司機之家”服務人員之間的現代文明故事,通過對不同群體的禮贊,彰顯了奮斗路上勞動者的動人身姿和崇高精神,展現了甘肅交通運輸部門和全省各級工會組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尊重關愛勞動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責任擔當。
《什么是搖籃》以主持人的第一視角深入走進玉門油田,向觀眾展現玉門油田作為新中國石油工業搖籃的歷史過往,展現了新時代玉門兒女賡續鐵人精神,在新能源賽道上追風逐日的壯闊史詩。
《大道至公》通過老、中、青三代“蘭大人”的故事,帶領觀者一起探索積淀百年的蘭大精神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同時講述這一發生在中國西部的教育傳奇。
《戎疆歲月》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通過對多位受訪者的采訪,展現了他們在艱苦環境中所展示出來的人性光輝與執著追求,無論是農民的辛勤耕作,還是年輕人的夢想追逐,無不彰顯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與堅持。
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鄉村振興是時代的主旋律,也是紀錄片反映的重點題材。
《放羊的畫家》由玉門市融媒體中心制作,講述了地處玉門市黃花農場三家村的牧羊人、畫家范俊杰和他的妻子盛美玲的故事。范俊杰三十年如一日酷愛畫畫,放羊種地和畫畫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一方面為過上好日子傾力拼搏;一方面又不甘止步于此,傾心打理著自己的精神田園。記錄看似點點滴滴、零零碎碎,實則真真切切、津津有味,是中國鄉村普通農民追求生活多樣化的真實寫照。
《戈壁上的舞者》講述了文藝志愿服務組織者金淑梅用舞蹈開啟了鄉村孩子們向美而舞的人生新旅程。她把農村學子帶到舞臺上、聚光燈下,讓孩子們看到了遠方的世界,開始期待與父輩不一樣的人生。她用舞蹈為孩子們點亮了夢想之光。
《燕子來時》講述了在楊清艷與莊子峁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一戶一品、自主經營,人人參與、分類指導,戶戶直播,抱團發展”的模式,成為干旱山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
《我們的村莊》是一部以我省各地新農村典型村落為主角,以典型人物故事為線索的人文紀錄片,通過一座座村莊的煥然一新,折射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展現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肅的紀錄片制作者從不同時空維度,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豐富多元的民族傳統與民俗風情。
《西茂的婚禮》把目光聚焦于祁連山北麓的夏日塔拉草原上,即將成婚的裕固族姑娘西茂心中一直有一個愿望:以傳統方式舉行自己的婚禮。這個小小的心愿演變成了100多位親友共同的期待。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娘家與婆家親友們齊心協力,開始了一趟對裕固族傳統的尋根之旅……
《摸得著月亮的地方》以曲調悠揚的裕固族民歌與肅南的草原、雪山、牧群構成的視聽景觀為背景,講述了裕固族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歷程中交織著的紅色歷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以及守望家園的故事。
《大山里的風物》則以風物和人物為故事主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記錄了主人公與多種風物相關的精彩故事,從不同時空維度呈現出人與食物、人與自然、人與民族文化的關聯。
《守宅人·陳東茂》通過講述陳東茂斥資對一座古宅進行的異常艱難的搶救性保護,表現了其守護傳統文化的精神。
彰顯生態文明之美
甘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本土紀錄片不僅展現了甘肅獨特的自然風光之美,也反映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青綠甘南》通過二十多位人物的故事,從歷史維度與當下變革切入,將中國傳統自然觀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相勾連,以宏闊的視野、思辨的筆法和細膩的敘事,生動講述了作為黃河、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和補給地、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甘南大地,十年來所激蕩起的華彩蝶變。
《黑鸛的春天》以黑河濕地為據點,拍攝世界瀕危鳥類黑鸛爭斗、育幼、捕食、洗澡等畫面,以小見大地展現了西部生物多樣性之美、荒漠濕地保護區的野性之美。
《綠染八步沙》通過講述“六老漢”三代人撲下身子、耐住性子,摸索出一條讓沙漠披綠生金的發展之道的故事,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折射人物精神風貌
人物,一直以來都是紀錄片書寫的重點。本次展播的紀錄片中,人物題材作品占比達30%左右。這些作品以個體的奮斗故事傳遞著人民群眾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我心歸處是敦煌》講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的故事。該片圍繞編撰石窟考古報告這條線索,以跟拍的方式,記錄了樊錦詩本真的生活狀態,以細節和動作來展現人物個性,用自述的方式表現了樊錦詩作為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堅守,也讓觀眾透過影片看到了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榮譽與使命。
《劉爾炘》講述了甘肅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劉爾炘的一生。該片采用劇情電影般的情景再現+真實電影手法+專家解讀+畫面解說等紀錄片表達手法,營造了歷史事件、主人公表達、現實事件三個敘述時空。該片成功入圍了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我們的焦老師》講述了甘肅影視工作者焦炳琨的藝術人生故事。該片以中國影視事業和產業發展為背景,通過他者講述和主人公原聲獨白、當事人采訪佐證、珍貴影像資料運用等建構起敘事空間,以講故事的表現手法,突出親歷者的在場感和人物情感的飽和度,以細膩的筆觸和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再現了焦炳琨逐夢光影并為之奮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故事,既展現了隴原大地普通影視工作者的高貴品格和人民情懷,也反映了甘肅影視事業產業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豐碩成果。
《歲月深處的記憶》以自述的形式,講述了詩人牛慶國重返自己詩歌的殿堂——會寧縣杏兒岔。這片土地豐富了牛慶國的人生歷程,他在這里創作出了重要的作品《飲驢》,還有一首《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感動了無數人。
《愛上紀錄片的周兵》講述了導演周兵如何走上紀錄片創作之路。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今天,他一直堅持紀錄片創作,用自己對藝術的信念,引導更多的年輕人愛上紀錄片。
《鐵匠,我算是鐵匠》以細膩的影視語言講述了主人公石懷德以誠信為本,輾轉山川大地40余年釘馬掌的故事,突出展現了鄉村手藝人熱愛生活、“守藝”“守信”的可貴精神。
《民樂西行》用樸素而充滿情感的講述、真實而富有表現力的畫面,記錄了導演、作曲家姜瑩的人生經歷。
《青春宣言》通過對青年群體真實立體的拍攝,運用群像式的人物刻畫,滲透時代精神,呈現了“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隴原青年,抒寫了當代青年的堅守與奮斗、擔當與奉獻、熱愛與夢想。
光影璀璨,記錄歷史,見證時代。“紀錄甘肅·禮贊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優秀本土紀錄片展播活動還在進行,以故事里的溫暖、奮進中的力量,激勵鼓舞廣大觀眾勇毅前行、創造輝煌。
- 2024-11-21《樂動敦煌》《又見敦煌》冬季常態化演出
- 2024-11-20我省首部實驗戲曲《長相念》精彩上演
- 2024-11-14以戲為媒 編織美好未來——第七屆黃河流域戲劇紅梅大賽綜述
- 2024-11-0712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名家將亮相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