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西和麻紙的千年往事
西和麻紙
文\胡詢之
核心提示
自古以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文人的案頭缺一不可,好的紙張在文人墨客手中,被賦予鮮活的生命,丹青繪憶,詩書氣韻躍然而上。甘肅隴南的西和麻紙,是延續千年的民間手工造紙,也被稱為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西和麻紙紙質堅柔,結實耐久,古老的技藝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歲月流轉傳承中,紙上浸潤已久的文墨韻味,歷久彌香。
西和縣東南部的西高山、大橋、太石河一帶,古老的西漢水繞聞名遐邇的仇池山向東而流,這里丘陵高野,山深林茂,水源充沛,物產豐富,古代為氐羌戎之地,屬隴蜀交界地帶。在西和縣西高山鎮劉河村,代代相傳著一種以構樹皮為原料,純手工制作,工藝流程綠色環保的造紙技術,這種傳統的造紙工藝在西和縣傳承已有千年之久。古法制作的西和麻紙紙色古樸,適宜書札書寫和書畫裝裱,故有“千年壽紙”之美譽。尤其近年來眾多傾向仿古創作的書畫家非常喜愛使用西和麻紙創作,運用西和麻紙創作的仿古書畫作品效果是其他宣紙無法媲美的,因此也被譽為“西和宣紙”。
西漢水上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無霜期長,且出產黃麻、竹子、蘆葦,特別是構樹,豐富的自然資源奠定了造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也為造紙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三國時魏董巴的《大漢輿服志》里記述:蔡倫后所造紙,用麻,故曰麻紙,用木皮,曰穀紙。”——趙逵夫《由西和麻紙看中國造紙的歷史》。這里說的“木皮”即現在西和造紙的主要原料——構樹的樹皮,又稱“楮”,構樹為高大落葉喬木,構樹的樹皮柔韌,木質素含量高,是造紙的上等原料,而構葉可喂家畜,樹枝可燒材,西和造紙匠人說構樹有白構、紅構、花構之分,實是同類異種,有雌雄之別,雄者不結實,而雌者枝柯茂密,樹干結實,結出的果實當地人稱“構桃”,成熟后橙紅鮮潤,在構葉的映襯下煞是美觀,可食,可釀酒。當地人喜將“構桃”蒸熟后和面做一種叫“疙瘩子”的美食,可以說構樹渾身是寶。
西和造紙相傳有千年歷史, 早在明、清時期西高山的朱河、劉河就有以造紙為業的農戶,祖祖輩輩造紙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舊時作坊專門雇請有手藝的匠人造紙,當地以一百張紙稱“一去”,五去為“一挑”,每造成“十去”給匠人“一去”作為報酬。后來雖有興衰變化但一直延續至今。而且由于這里遠離都市,所以造紙的原始工藝經老藝人一代代傳承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構皮漿灰細加工,碓打刀切鍋里蒸。工序多達七十二,不離不棄要傳承。”西和麻紙有“麻紙七十二道手,上墻還要吹一口”之說,事實上古老的工藝流程比七十二道還要多,工序復雜,很麻煩,稱麻紙亦有此故之說。造麻紙大致流程有采料、浸泡、蒸煮、漿灰、漂洗、踩踏、打片、切穰、入槽、抄紙、壓榨、上墻、曬紙等工序。西和麻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將構樹枝干砍下,剝皮后浸泡,就成了麻紙的最初原料。接下來要放在坑中用石灰水浸泡,再放到鍋中蒸煮。蒸好的原料在小河中清洗干凈方可錘打切漿,一起一落敲擊之下,原料就變得細而綿軟。錘上一陣,待合適后就需要切。接著再入池撈紙,“撈”出來的大疊濕紙,要用木板和大石塊持續壓十個小時以上擠干水分,接下來,便是揭濕紙,再一張一張地往墻壁上曬濕紙。等紙張完全干燥,然后裁剪、打捆就可以作為成品紙張。西和麻紙的制作以家庭作坊生產形式為主,產量不高,工藝以家傳形式為多。
前不久約友人去西高山劉河村,在五代麻紙傳承人胡鳳鈺師傅家采訪,在他家四壁皆見麻紙書畫作品,在作坊里見到祖上傳下來的紙槽、瓤床、石碓、簾床、約尺、用于計數的銅錢等舊物。在作坊里我們還看到師祖蔡倫的畫像,畫像下有“倫亭侯蔡倫祖師”牌位的供案。胡師傅說他們造紙人家逢年過節都要敬祖師。胡師傅以家傳造紙,會經營,成為村里的造紙工匠帶頭人,他本人也曾獲得“甘肅省鄉村工匠”“優秀非遺傳承人”等多項榮譽。他家所造的紙以柔韌色潤、品質優良廣受顧客稱贊。
早在蔡倫時期,麻紙的應用即改進了“竹簡”書的繁重。近現代天水放馬灘、西安灞橋、甘肅敦煌等地在不同時期都出土過漢代古紙,大致都與西和麻紙相類同。相傳書法瑰寶陸機《平復帖》就是用麻紙書寫的。當然是否為西和所造,目前無資料可考。西和麻紙早先就曾銷往四川、陜西、寧夏、青海等地,離朱劉河約三十里地的成縣“紙坊鎮”,就是因麻紙的集散地和經銷場所而得名。
麻紙與西和百姓的生活十分密切,過去主要是糊窗戶、棺木,裱字畫復褙,作茶、調料、點心及絲綢的包裝,寫中堂,地契等,與西和臨近的徽縣、成縣,盛產馳名的“金徽”“紅川”酒,而酒的包裝也是要大量用到麻紙。當然現在西和麻紙主要運用于書畫創作,近年經過匠人的改良,將麻紙制作成不同尺幅的紙張,以適應當代書畫創作的需求,廣受書畫家的青睞。書畫創作的繁榮也給西和麻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和市場空間,書畫家為了追求更古雅的風格,經常喜歡用麻紙創作;麻紙因為制作手法的差異,有時一家紙坊一個性能,用起來墨色滲化效果各具特色,大大增強了藝術的表現力,麻紙作品懸掛于展廳以文雅古樸而有全新的展觀效果。
西和麻紙也因為傳統的手工技藝以及獨特的品質,被譽為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在名目繁多的文房類產品中獨領風騷。近年來,西和縣緊緊圍繞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深度挖掘麻紙產品內涵,著力打造品牌優勢,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通過電商、淘寶、微信等平臺將麻紙產品廣銷全國各地。現如今朱河、劉河共有一百多戶人家以造紙為家庭副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產業。
2017年10月,西和麻紙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21年5月,“西和麻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張麻紙從構樹皮到成品紙,每一個分子的破繭重組,每一道工藝的超越進取,都深藏著西和造紙人的聰慧勤勉,也表達著西和造紙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 2024-11-25圖解|為了“送快遞” 你知道古人有多努力嗎?
- 2024-11-25文化中國行|5000年,“陶”聲依舊
- 2024-11-22辛店文化中的生活圖景
- 2024-11-20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如何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