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視點】扎根隴原 弦歌飛揚

《天鵝琴》劇照(資料圖)楊柱周

《絲路花雨》劇照 甘肅省歌舞劇院供圖

《大夢敦煌》劇照 郭哲陽

第十屆蓮花山草地音樂節現場 資料圖
馬瑜慧
近日,第十屆蓮花山草地音樂節在深圳蓮花山公園風箏廣場正式落下帷幕,由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音樂家協會組織創排的原創作品音樂會受邀參加閉幕式演出。
蓮花山草地音樂節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戶外古典音樂盛事,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福田區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今年恰逢十周年慶典。由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音樂家協會組織創作的展示祁連山地區歷史文化題材的交響樂作品《夢回祁連》(作曲:徐鯉)、《祁連山》(作曲:丁曉軍、康建東、左霞)及以“花兒”為題材創作的交響樂作品《“花兒”舞曲》(作曲:盛鴻斌)在此次音樂節成功奏響。同時,由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馬向華帶來的民樂與交響融合的《鵲橋仙》及由著名作曲家姚峰改編、福田星輝合唱團演唱的三首甘肅隴東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等紅色經典曲目也精彩亮相,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交響+民樂”的視聽盛宴,為音樂節畫上圓滿的句號。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中國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景煥執棒,蘭州交響樂團演出,現場觀眾反響熱烈。筆者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對觀眾的熱情感同身受的同時,也對當下甘肅音樂創作的現狀與未來有了一些思考。
甘肅音樂文化積淀深厚
追根溯源,甘肅音樂文化的形成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七年中,甘肅音樂工作者創作了以創新隴劇音樂的新歌劇《向陽川》(包學良、莊壯、劉尚仁曲),交響作品《花兒組曲》(莊壯曲),民族管弦樂曲《秦香蓮》(呼延天助、彭修文曲)、《隴上行》(韓中才曲)、《鬧燈》(梅加林、呼延天助曲),板胡協奏曲《沸騰的社火》(莊壯曲),輕音樂《果園舞曲》(呼延天助曲),歌曲《唱著歌兒去放羊》(楊培鑫曲,榮獲全國歌曲評獎二等獎,是我省最早獲得全國性大獎的作品)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為甘肅省乃至全國的文藝創作增添了光彩,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音樂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新時期以來,甘肅音樂創作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新局面,一批高質量的音樂作品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敦煌古樂》(席臻貫解譯)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交響樂《母親》(薛文彥曲)、《跳弦》(薛文彥曲)、《和諧》(薛文彥曲)、《社火》(王學詩曲,榮獲全國管弦樂作曲大賽創作獎)等;歌曲《小雨沙沙》(許競詞,王天榮曲)、《口弦輕輕吹》(華杰詞曲)、《捉螞蚱》(華杰詞曲)等作品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歌曲獎;《去一個美麗的地方》(邵永強詞,尚德義曲)、《大漠之夜》(邵永強詞,尚德義曲)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絲路花雨》(韓中才、焦凱、呼延天助作曲)榮獲“20世紀華人經典舞劇”;《大夢敦煌》(張千一、張小平曲)獲得“文華獎”并入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甘肅音樂工作者在新時期的藝術創作中,努力深入火熱的現實生活,堅定不移地從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養料,立足甘肅,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從絲綢之路,從敦煌,從甘肅多民族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尋求個性化的藝術創新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新時期甘肅音樂創作的又一個高峰。
近些年甘肅原創音樂在全國各大舞臺上的精彩演出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如國家大劇院演出的裕固族題材的合唱作品《天鵝琴》、表現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南梁頌》,以及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歌劇院聯袂創作演出的《“兩彈一星”組歌》等。
《天鵝琴》全曲通過8個樂章講述一位牧羊少年與天鵝仙女忠貞凄美的愛情故事,頌揚了裕固兒女勇敢勤勞的堅強性格,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有評論認為,在由8個篇章組成的《南梁頌》中,作曲家張千一發揮其在民族、民間音樂領域的深厚功力,從西北民間音樂寶庫中“博觀約取”,選取了《高樓萬丈平地起》《邊區十唱》《繡金匾》《東方紅》《五更月》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一方面運用作曲技術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在帶來全新的聽覺審美體驗的同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達成共情;另一方面,創造性地提取經典民歌中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其服務于作品整體的藝術構思。
在觀看完《“兩彈一星”組歌》演出后,有觀眾談及感受時說:“這是對‘兩彈一星’精神最好的凝練和升華,有的大氣磅礴,有的深情動人,在學唱中不知不覺地感動著自豪著。”
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這不僅給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為甘肅音樂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甘肅音樂文化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甘肅音樂創作前景廣闊
甘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與現實都表明,甘肅音樂創作有其獨特的地域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有能力創作高水平的音樂作品。例如薛文彥就是甘肅第一位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交響作品音樂會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的廣度和深度,不僅表現在所選取題材的多樣性,也體現在音調的豐富性與所運用的作曲技法的技術含量。1994年2月24日的《光明日報》報道:“一位大西北人,攜帶三部交響樂,闖入嚴肅音樂的殿堂北京音樂廳。新年伊始,甘肅音樂家薛文彥以罕見的氣勢,在首都樂壇引起了震動……”充分證明了甘肅作曲家有能力駕馭大型交響作品的創作。歷史的境遇有時如此相同,以《夢回祁連山》為代表的三部交響作品又響徹深圳的夜空,甘肅音樂創作前景廣闊。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首先,甘肅音樂工作者應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以極具濃郁地域風情與艷麗民族色彩的音樂作品表現甘肅獨特的地域特點、文化資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甘肅人民的精神風貌。縱觀甘肅音樂創作的歷史,每個階段的創作都與甘肅的文化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甘肅聲樂作品的創作不僅有突出西部特色的《黃河邊的尕娃娃》《黃河邊的嗩吶聲》《祁連月》等;也有表現火熱現實生活的《祖國多大家多大》《大漠之夜》《裕固草原換新天》等;同時也有表現軍旅生活的《通向哨所的小路》與兒童生活的《小雨沙沙》等。甘肅聲樂作品創作的豐碩成果體現了絲綢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甘肅多民族民間音樂豐盈的文化含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不僅為甘肅文藝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肥沃的養分,也是新時代甘肅音樂的創新與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甘肅音樂工作者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敏銳飽滿的創作熱情和豐富充沛的藝術激情投身藝術實踐?;仡櫄v史,甘肅的敦煌、絲路、多民族主題的音樂作品也一直延綿不斷,從《絲路花雨》到《大夢敦煌》,從《敦煌古樂》到《祁連山》《夢回祁連》,從《大漠之夜》《祁連月》到《天鵝琴》,甘肅的音樂家們也一直在音樂創新創造的道路上不斷努力開拓,積極探索。“舞劇《絲路花雨》多次走出國門,足跡遍布法國、意大利、日本、泰國、朝鮮等國家?!段鳑鰳肺琛犯懊绹莩??!断耐醣琛贰对啊飞W臨寶島臺灣。‘太平鼓舞’風靡東南亞。以敦煌藝術為基本特色的甘肅雜技更是多次深入到歐、非、亞、澳等大洲,掀起了一陣陣喝彩聲和趨之若鶩的熱鬧景象。”這些成果都證實了這種藝術發展思路的優勢與機遇,同時也對當代的音樂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繼續深化和弘揚這一優勢,展現甘肅音樂創作的藝術價值,提高甘肅當代音樂創作的國際文化交流,是今后努力踐行的方向。
從歷史自信到文化自信,描畫了甘肅音樂創作的發展軌跡,賦予甘肅音樂創作以生命力和藝術特色。
甘肅音樂創作要揚長避短,從甘肅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創作的養分,從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激發創作的靈感,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音樂創作理論和音樂作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展現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壯闊征途和時代特色。
?。ū疚南?ldquo;甘肅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以跨界融合合唱劇《天鵝琴》為例”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ZZ23)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甘肅經濟研究院院長柴麗萍:是一部關于甘肅省情的教科書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溫煜華:讓我們唱響如意甘肅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呂興來:“新高全精亮美”
- 2024-12-02【鏡觀隴原】瑞雪扮美武山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