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版圖書】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建仁
一口氣讀完楊映華的《會寧戲劇史話》,被書中會寧戲劇發展經久不衰的盛景所振奮,被作者十年辛苦、披沙揀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這本書無疑是戲劇百花園中一枝帶著泥土清香、閃著晶瑩露珠的奇葩,就像宋代詩人楊萬里所言:“映日荷花別樣紅。”
位于甘肅中部的會寧縣,歷史悠久漫長,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縣歷史。會寧是西北教育名縣,自古崇文尚德、尊師重教,在眾多教育方式中,戲劇藝術始終是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習文化、啟迪心靈的重要渠道,傳統文化、鄉土文化、戲劇文化在這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縱觀《會寧戲劇史話》一書,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當今的時代感,既有教化的美育感,又有拂面的親切感,是一部具有濃郁地方特征和深厚文化特色的戲劇史話。
首開先河,填補空白。戲劇是甘肅文化藝術中的優勢項目,始終躋身于全國戲劇的先進行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優秀劇目常演不衰,多部戲劇精品在全國文藝評獎和展演中獲得殊榮,擴大了甘肅文化的影響力,提高了甘肅的知名度。為了保持和鞏固甘肅戲劇的優勢地位,早在2010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甘肅戲劇大省建設的若干意見》,圍繞“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總目標,建立和完善了戲劇創作、生產、投入、演出、獎勵和研究機制,極大提高了甘肅戲劇藝術的整體水平。尤其是戲劇研究也走在了全國先進行列,先后出版了《甘肅戲劇史》《中華戲曲·隴劇》《秦腔大辭典》《秦腔通史》等,而《會寧戲劇史話》則是甘肅第一部縣域戲劇史專著,填補了全省縣域戲劇藝術發展史研究的空白,對縣域戲劇研究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
脈絡清晰,詳略得體。這部史話以《引子》和《大事記》為開篇,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會寧戲劇萌生、發展、壯大的歷史脈絡,用18個章節分別介紹了流布在會寧縣的劇種,會寧戲劇的發祥地,會寧縣專業劇團、民間業余劇團和自樂班,紅色文化藝術的孕育和傳播,有較大影響的秦腔藝人,知名劇團表演的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流行于會寧境內的秦腔劇本和社火劇本,戲劇演出的場所、皮影戲和社火,戲劇燈光、音響、舞美、服裝的發展狀況。在附錄部分,還介紹了一些地方戲劇方面的知識和習俗。該書尊重歷史,重點突出,內容豐富,對會寧縣戲劇藝術的發源地、現存的甘肅境內保存年代最長遠的戲樓、四個戲劇世家以及三位秦腔名家邢正國、田宗義、王蕊蘭的戲劇人生作了詳盡的論述和描繪,同時,對會寧縣劇團歷任負責人、流落在會寧的知名秦腔藝人、為會寧戲劇藝術增光添彩的67位演職人員,均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史述結合,體例新穎。這部史話在寫作上采用史述結合的手法,避免了純理論的色彩,強化了講述的功能,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大眾讀本。以歷史為軸線,以戲劇為中心,嚴謹客觀地闡明了會寧縣戲劇發展的輝煌歷程,分析歸納了會寧縣戲劇藝術薪火相傳的成因所在,準確定位了會寧縣戲劇事業在文化藝術中的優勢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具有權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同時,生動真實地講述了戲劇發展進程中的感人故事,尤其對四個戲劇世家和對會寧戲劇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寫,刻畫了他們艱辛的奮斗歷程和鮮為人知的生動細節,讀來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收錄了許多非常珍貴的口述資料,為會寧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活檔案”。這種以史為主、以述為輔的寫作手法,新穎獨到,趣味橫生,創建了地方戲劇史研究的新范式。
一手資料,真實可信。這部史話,所有資料都是作者對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和實物材料,進行甄別、整理、篩選和歸納的,花費了他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說數據是用心燈點亮的,文字是用腳印書寫的。
圖文并茂,清新質樸。這部史話收集了3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為研究甘肅戲劇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書中還收錄了秦腔臉譜演變的手繪圖、雕刻的皮影頭梢、手抄劇本等,增強了史料的豐富性和直觀性。全書通篇文字質樸,語言流暢,讓人們在平靜、平實中領悟戲劇藝術的高貴品質和無窮魅力。總之,這部史話厚重、凝練、質樸,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荷花,綻放著戲劇藝術的典雅之美、文化之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在發生轉變,博大精深的戲劇文化對很多當代人來說敬重有余、親近不足,《會寧戲劇史話》的出版,為甘肅乃至全國戲劇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為廣大民眾領略戲劇的風采搭建了新的舞臺。
(《會寧戲劇史話》,楊映華著,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
- 2024-12-03【動態】《煤炭循環經濟》出版
- 2024-12-03【重推】物見華夏 史觀生活
- 2024-12-02另一只眼睛——《石頭中泅渡的奔馬》讀后
- 2024-11-25【重推】跨越歷史長河的如意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