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爐煮茶 大雪時節的小浪漫
文\鄭晶杰
冬天一到,身體里圍爐的基因就開始動了。
中國人真是有一種天生的浪漫,借著一點閑、一爐火,在寒天雪地里,就能經營得如此熱氣騰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晴窗待雪,圍爐煮茶,滿室生溫,爐火一升騰,那壺茶咕嘟咕嘟咕嘟,冬日的寒涼似乎也化為虛無。
越是寒冬凜冽,越要心懷熱忱。就像唐朝的那場漫天大雪,白居易想起故人劉十九,寫詩問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此后千載,國人對冬日的美好期待,便定格成一幅詩意煮茶圖。
煮茶 暖冬圍爐可親
想想很有意思,古人許多妙事,諸如雨天讀書、寒夜圍爐、松間煮雪……都不是在什么“好天氣”發生的。
沒辦法出門的雨天、天寒地凍的冬夜,改變不了的風霜雨雪,人卻在順其自然之中預備下了一場又一場詩意的事。煮茶也好,溫酒也罷,無邊冷寂中,偏偏這里溫暖如斯,等候知心人前來相會。
到了宋時,人們甚至為此設置了一個節日,時稱“開爐節”。
從農歷十月初一,宋人便開始用爐火。開爐之后,及至冬至來臨,連冬起九,好友輪流圍爐宴請,至除夕守歲享年節之歡,再至農歷二月初一日撤火,方告停歇。
就算是一百年前,郁達夫還在散文中寫著:“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
從古至今,生一爐火,將日子過得熱氣騰騰,就是國人迎接風雪的姿態。
活火 煮出茶之妙味
發明風爐者是茶圣陸羽,陸羽《茶經》介紹茶之器,開篇就是小風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爐內有廳,可放置炭火,下腹有窗孔,用于通風和出灰。
茶的清歡之味令人向往,但決定茶好不好喝的卻是煮的過程。
雖然大家已習慣蓋碗泡茶、電磁爐煮茶,但一盞小爐,一把陶壺,活火細煮,仍有屬于它自己的優點,它能發揮老茶的滋味和香氣。
那些年份較長、全發酵、甘醇濃烈的茶品,如熟洱、老茶頭、紅茶等,蓋碗泡不開、電磁爐又常常煮得過快,這時用火爐陶壺剛剛好。
一般不銹鋼水壺,水溫只能到達98—99攝氏度,不能完全將老茶的茶韻激發出來,但若用陶壺煮,水溫便可到100攝氏度。
所以除了備些常規的泡茶、煮茶器物,也可以備一盞風爐,一把陶壺。不只是為了陸羽的那份醇厚茶味,也是為了在煮茶時,體驗到逐漸升溫的過程,任由身體和心情被這件事攪得熱了起來。
茶器 凝練造物之美
在茶事空間里,器物的美,往往凝練著文化的美、精神的美。
這些陶壺和風爐,外形與線條如此優雅流暢,得益于匠人對器物的理解,再耗費良久,手工拉坯、修坯才制作完成。
無論是詩文印風爐還是國畫風爐,也都是一筆一畫手工印刻、繪制而來。
白泥做爐,燒制溫度較高,成品率更低,但好處是更加耐火,利于茶事。它甚至可以干燒,也可以實現爐上加水,就是說一壺水燒盡,可以直接加冷水續煮,而不會壞壺。
三把不同形式的壺,能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配以薄胎,很快便能茶香四溢。若是無意間看到壺身的手工痕跡,你會更加懂得它的細節美,好不歡喜。
煮云壺:拙樸敦厚,把手方便拿取,出水流暢。
聽雨壺:器形優美秀麗,柔潤挺括,觀之典雅。
福祿壺:器形圓潤中又帶著趣味感,福祿福祿,可親可愛。
爐也有很多樣式,有高有矮,高的爐子秀麗挺拔,矮的爐子敦厚質樸,各有各的好家。
茶器常有印刻詩文款,“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將圍爐煮茶的心境描寫其上。
食果 慢嘗歲月悠悠
生一缽爐火,煮一壺清茶,和家人好友圍坐,有壺有爐,還得有好杯、好茶、好食。搭配點心茶食既可以增添整體的氛圍和享受,也可以避免空腹喝茶的損傷。
可當茶點的小零食有很多。
陳皮花生,當季新鮮龍巖花生+9年新會陳皮,嚼起來嘎嘣脆,咸、香、潤溢滿口腔。
手工現烤的棗沙糕,甜醇而不失清新,有著濃濃的棗香,甜甜的棗味,就著好茶,綿甜噴香,撫慰人心。
紅薯、年糕都是常見的搭配,粗糧小點搭配熱茶食用能夠增添飽腹感,同時也能夠平衡茶的苦澀味。也可選擇水果,常見的有橘子、柿子、甘蔗、紅棗等,這些水果在烘烤后比較溫和,同時與熱茶搭配能夠增添層次感。蛋黃酥、綠豆糕、奶油蛋糕這類口感細膩、香甜的糕點是茶社的最愛,分量小,吃起來也沒有壓力。
在搭配茶食時,也可以遵循“甜配綠,淡配白,酸配紅,油配黑,瓜子花生配烏龍”的茶食搭配口訣,以更好地提升圍爐煮茶的體驗。
- 2024-12-03【滴水藏海】寧可清貧 不作濁富
- 2024-11-28鄉情有歸處
- 2024-11-28武山素面
- 2024-11-22圖解|為了“送快遞” 你知道古人有多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