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再憶北宋汴梁繁華,甘肅工藝美術大師劉金祿歷時25載,用2萬個白牦牛角雕刻《清明上河圖》,讓傳世名畫以立體方式呈現。
如今,承載劉金祿半生心血的白牦牛角微雕版《清明上河圖》正式落戶蘭州老街甘肅非遺館,為金城文化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以汴京清明坊到虹橋段的上河秋景為背景,在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的畫面上,共描繪人物1659人,以極其豐富的故事背景刻畫了汴梁繁華,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自問世以來,被多次臨摹創作,現代以來,更是被制成剪紙版、刺繡版等多個版本,成為藝術家長盛不衰的創作源泉。
劉金祿歷時25年創作的白牦牛角微雕版《清明上河圖》,長16米,寬1.6米,共微雕人物1460名,動物300余頭、房間400余間、大小船只30余艘、牛馬車輛50余輛。小到杯盞酒蝶,大到雕梁畫棟,都有生動刻畫,徹底將《清明上河圖》由平面畫作搬上了立體展臺。
“上個世紀90年代,朋友送了我一幅《清明上河圖》的掛歷,我是越看越著迷,就想著要把這幅傳世名畫雕刻下來。”劉金祿說。
劉金祿家是工匠之家,爺爺、爸爸都是雕刻工匠。劉金祿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了微雕技藝,上班后從事美工道具工作,大型歷史劇《月滿涼州》就有劉金祿手工制作的300多件道具。
開始,劉金祿嘗試著用名貴木材雕刻,但是成本太高,防腐也不好做。劉金祿工作的武威,有特有的白牦牛,白牦牛角是雕刻的最佳選材。
“20多年來,我收購了很多白牦牛角,然后通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讓白牦牛角光滑潤澤,適宜微雕。”劉金祿說。
雖然微雕艱難耗時,但是有《東京夢華錄》相伴,對于劉金祿來說也是甘之若飴。《東京夢華錄》是講述北宋首都汴梁風土人情的古書,《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可以在《東京夢華錄》中找到影子,《東京夢華錄》文字,可以在《清明上河圖》中找到歸宿。
看懂一幅畫,讀透一本書,20多年來,劉金祿利用業余時間,一邊雕刻,一邊翻書,《清明上河圖》的靈動在他一次次感悟中被賦予生命。
“就算最小的物件,我也記憶深刻,它們在畫面中出現是必不可少的點綴,我都會用心雕刻。”劉金祿回憶創作點滴,1460名人物都是鮮活生命,完成這幅鴻篇巨制,他感覺是和古人的一次對話。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劉金祿堅守工匠初心也迎來收獲時刻,在2023甘肅省工藝美術博覽會暨第十六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中,劉金祿牛角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從1034件參賽作品脫穎而出,榮獲創作創新一等獎。
“我選擇將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圖》安放在蘭州,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藝術之美,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劉金祿說。
而為了運送這么多零部件來蘭州,劉金祿也費了不少心思,首先是小物件一個都不能丟,丟一個就不完美了。其次,房屋都是榫卯結構,運到場地,都要劉金祿一個個組裝。
“這些物件我很熟悉,怎么安裝我也心里有數,一路運輸沒丟小物件,所以安裝成功,非常完美。”劉金祿如是說。
站在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圖》展臺前,劉金祿眼神中充滿自豪與欣慰,曾經的中年人已然須發花白,歲月在藝術家臉上留下痕跡,也成就了一件值得言說的藝術真品。
“你看這個小酒壺有鏤空,墻面上我還微雕了一首詩歌。”劉金祿在展館迎接參觀游客,那些繁瑣的制作過程他已不再贅述,但是藏在細節中的匠心他還是愿意點出,高大宏偉的客棧,最小的酒壺都是微雕體現,讓細節驚喜無處不在。
如今,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圖》已是鎮館之寶,劉金祿老師也選擇留在蘭州、留在館里,在自己的非遺工坊繼續做微雕,與前來的游客互動,成為活生生的鎮館之寶。
本期隴人相: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劉姍
- 2024-12-08艾黎的三十年教齡榮譽證書
- 2024-12-06鄧寶珊與山丹培黎學校的情緣
- 2024-11-12耄耋老人陸孝蘭:癡心傳承蘭州鼓子
- 2024-07-24歷史新知|孔子為什么只活了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