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跡北關
柴亞梅
走進隴西北關,會有一種熟悉的滄桑感迎面撲來。
這里人口稠密,商賈云集,沿路兩側的門市古色古香,里面經營著各類副食、手工品和一些百貨用品。天還沒亮,小販們就將油餅、鍋盔、饸饹面、擔擔面、鹵肉擺在路邊,你要路過,一定會被這些熱氣騰騰的食物吸引,往往是人已經走遠了,心里卻七上八下地惦記著什么,只好折回來買上個剛從油鍋里撈出來的油餅,吃一口,滿口生香才肯罷休。
北關,是煙火味最濃的地方。
我對北關的印象是從十二歲上初中開始的。十二歲之前,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縣城郊區的一個村子里度過的,那里田野遼闊,人們臨河而居,生活怡然自得,村里的小學除了有一兩個老師的孩子不是本村的外,其他同學都是村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一邊種地,一邊上工地干活。童年的日子快樂而漫長。上中學時,我進入了隴西縣南安初級中學。
南安初中位于隴西北關頭天門巷內。李家龍宮是學校的后花園,那里安靜典雅,林木蒼郁,古建筑群林立,房屋屋架和屋頂、屋脊上有精致的磚雕。百年老樹矗立在院內,見證著這里的一切。語文課上,老師告訴我們這里有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的真跡,下課后我們便像蜜蜂一樣,嗡嗡地飛到李家龍宮的花叢中尋找大師的真跡,果不其然,俊朗神秀的“道法自然”四個字刻在牌匾上,懸掛在殿宇的房檐下面。晚自習前,我們借著夕光,在李家龍宮尋一處安靜的地方,手捧教科書,或坐下來,或倚墻站立著,嘴里默念著書中的內容,好時光好像就握在手上。
從家到學校的路,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近道,沿著三元街向上,穿過寬寬窄窄的幾個小巷,沿著頭天門徑直走五百米,就到了學校。另一條是從環城路上騎行,騎到水渠沿,拐進交通路,到頭天門左拐進去就到學校了。交通路是瀝青道路,我喜歡在交通路上騎行,雖說也有坑洼不平的小坑,像人生路總有磕絆,但總的來說是平坦的。要是遇到雨天,騎著自行車從陷下去的水坑里騎過,輪胎周圍濺起水花,那水花像是綻開在心里,能讓人心花怒放。天還未亮的時候,我騎行在交通路上,也就是北關老街上,兩側的商鋪已經點起了燈火,此時,主人正系著圍裙,圍在爐火前,為路人準備著一道道美食。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這里的佳肴廣為人知。下午放學后,我總是走進頭天門對面的一家面館里,享用一碗面后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學校上晚自習。在我看來,那碗面的精髓不是那幾個肉片,而是蔥花,揪好的面片從鍋里盛出來,放幾粒臊子,澆上湯汁,撒上蔥花,那撲鼻的香味便四散開來,讓人垂涎欲滴。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元、明至清同治以前,北關街市就縱橫交錯,商店鱗次櫛比。如今,走進老街,就像走進一個古樸的貿易區,沿街的房屋比路面低了半尺,街道兩邊木質的大門經過歲月的淘洗,顏色越來越深,屋子里面暗黃的燈光應和著商業遺存的氣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房屋,卻將隴西的商業交易和地方美食制法傳承下來。從鋪子里穿進去到了后院,會發現,原來這里住著不止一戶人家,還有遺存的四合院。
沿著老街一路向北,有兩個地標性建筑醒目地矗立在眼前,一個是廟臺,另一個是頭天門。廟臺據說是以前的武廟。頭天門牌坊呈東西方向,三開間,中間上部為五朵六部斗拱組成,懸山式屋頂。頭天門牌坊前為最繁華的地方,行人熙熙攘攘,各種副食百貨琳瑯滿目。翻開歷史的卷軸,那些名人巧匠、詩文大家,許多都是北關兒女。現在北關雖不是最繁茂的地方,但文化厚重,獨具特色。
我的同窗大多來自北關這一帶,他們熱情大方,有著北關人的灑脫豪爽。他們有的自小就有著商賈的氣質,有的帶著書香的氣息,還有的女同學夏天穿著鉤花的馬甲,一看家里的母親就是個能人巧手。我最要好的朋友從這里結交,我最美麗的夢想在這里刻畫,我最難忘的往事在這里發生,懵懵懂懂的年歲,美好的光陰,都留在了北關。
畢業后,離開了學校,那條北關老街也很少走了,但老街的面香未曾走遠。如今,北關老街成了古色古香的北關正街,它古樸的韻味未曾消失,北關人奮進的精神未曾倦怠。歲月沉淀下來的厚重的文化底蘊更是給如今的北關正街澆灌了靈魂的湯汁。我知道,一個不一樣的北關正緩緩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