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驚濤駭浪般的時代變革席卷長江黃河。遙遠的西陲河西走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發(fā)動了反擊北方強大游牧民族匈奴的戰(zhàn)爭。
河西走廊納入漢王朝版圖。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勝利,漢武帝的目光從此開始眺望遙遠的西域。
開發(fā)西北新獲得的土地以及修筑國防工事,迅疾上升成國家戰(zhàn)略。同時,大規(guī)模的移民實邊也開始了。
矗立在戈壁灘的居延塞烽燧
敦煌市瓜州縣境內(nèi)的漢長城烽燧
漢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大灣城遺址
河西走廊上千里的廣闊地域,出現(xiàn)了城墻、烽火臺、障塢城堡。穿越高山戈壁、大漠綠洲的長城,顯示了漢王朝捍衛(wèi)疆土不可撼動的信念。
今天走進河西走廊,依然可以看到遍布的長城和烽燧,仿佛一道歷史留下的風景線。
那些風云激蕩的歲月往事,留在蒼茫戈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jié)目中心《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推出三集紀錄片《河西漢塞的戍邊歲月》,講述漢王朝打通河西走廊,列四郡、開兩關,戍邊開發(fā)的故事。
第一集《邊塞烽火》
當漢武帝取得了河西走廊,新設河西四郡,修筑了沿河西走廊西去的漢長城,以及沿黑河而上的居延塞,這些長城成為漢王朝北方堅固的防御工程。
居延塞甲渠候官第四燧復原圖
考古人員發(fā)掘了居延塞甲渠候官遺址,出土了簡牘、弓箭、轉(zhuǎn)射、鐵甲、轆轤、鐵農(nóng)具等,以及眾多生活用具。距離甲渠候官遺址數(shù)十公里處,是一座被命名為甲渠塞第四燧的烽燧。盡管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時光,烽燧的布局結構依然清晰呈現(xiàn)。在河西走廊,這樣的烽燧遍布戈壁。
居延塞甲渠候官遺址
今天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的數(shù)萬枚漢簡,呈現(xiàn)了歷史細節(jié),也留存著歷史的余溫。當中記載有漢代戍邊的士卒名籍,戍卒潁川郡陽翟邑汲陽里張樂,28歲。來自蜀郡的段壽只有17歲。
而面向西域的敦煌綠洲,打開了西域的大門,陽關和玉門關出現(xiàn)在歷史的視野。
第二集《家在河西》
漢王朝在河西走廊移民戍守、屯田開發(fā),展現(xiàn)出宏闊的歷史畫卷。
疏勒河畔的玉門關
大河西流,漢朝管理河西,以兩大河流疏勒河和黑河為主干,居延澤碧波蕩漾,疏勒河澆灌的敦煌綠洲,連接著西域。對于漢王朝新辟的西部疆域,這些綠洲宛若翡翠般的存在。戍邊、開發(fā)、西去的絲路,都有綠洲的滋養(yǎng)。
戍卒名籍木簡
汝南郡的丁恢與同樣來自中原的龍寅年齡相仿,但他們從事不同的戍邊工作,丁恢的工作是駐守在長城烽燧線上,警備是他神圣的使命,龍寅的任務卻是種田。胡凡的職責是修水渠。
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戍卒,像涓涓細流,匯成浩瀚洪流,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
玉門關千秋燧及附近的積薪
在玉門關和陽關,漢王朝最西端的戍守吏卒,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景致,也有縈繞的鄉(xiāng)愁和對親人的無限牽掛。
第三集《懸泉置》
公元前100年,20歲的解憂公主來到懸泉置,為了大漢社稷,遠嫁匈奴烏孫。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數(shù)萬枚漢簡,揭開了漢王朝與西域交往的歷史細節(jié)。
漢王朝的郵驛被視為“國之血脈”。“置”不僅是傳送公文政令的驛站,也是物資轉(zhuǎn)運站和公務人員接待站。考古表明懸泉置的公務人員有37人左右,有傳馬43匹。懸泉置還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皮鞋。
《元康四年雞出入簿》記載的是懸泉置在元康四年,招待過往官員所用雞的數(shù)量,這一年懸泉廚共獲得雞88只。《元康五年懸泉置過長羅侯費用簿》記載了公元前61年,懸泉置嗇夫弘接待長羅侯常惠的費用帳簿。弘還見證了匈奴日逐王歸漢。這是漢朝的聲威。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nèi)漢長城
絲綢之路在長城拱衛(wèi)下,迤邐西去。使者相望到于道,商旅不絕于途。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戍守河西的吏卒,書寫了那個時代的家國情懷。
星空下,山河依舊,那個時代的回響遙遠而切近。在歷史無比堅韌的進程中,深深震撼一個時代的,也一定會穿越時空,深深震撼我們的心靈。
- 2024-12-23【甘快看】“簡”述廉潔 | 兩千年前的養(yǎng)老政策
- 2024-12-09酒泉夜光杯雕,一杯傾倒兩千年時光
- 2024-12-05圍爐煮茶里的茶文化
- 2024-12-05圍爐煮茶 大雪時節(jié)的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