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唯美的場景,高雅的古樂,那些似曾相識的畫面穿越古今在音樂里重逢。人們熟悉的敦煌壁畫好像從幻境中復活,帶著反彈琵琶曼妙舞姿徐徐映入眼簾。這就是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刻畫的經典畫面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還原唐代音樂風貌的民族樂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描繪的許多古代樂器在《玄奘西行》中得到了復原和再現,讓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復活。
敦煌古樂復制助力《玄奘西行》
琵琶是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樂器,在莫高窟里,只要與音樂有關的壁畫中必定有它的身影,有著“民樂之王”的美稱。據敦煌壁畫樂器研究專家鄭汝中統計,其在莫高窟壁畫中共計出現689件,其形制多樣,形態萬千。可以說,在莫高窟壁畫中,音樂圖像的呈現往往都離不開琵琶的點綴。
然而,雖有“民樂之王”的美稱,但壁畫中的樂器終究是平面的圖像,讓這些千年古樂器重獲新生,并在《玄奘西行》中大放異彩也是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跨越千年再次新生的高光時刻。
著名作曲家、《玄奘西行》總導演姜瑩告訴記者,“為了復原敦煌壁畫樂器,復制敦煌壁畫樂器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由于缺乏實物參考,著名音樂學家莊壯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制作師們只能根據壁畫圖像和文獻記載進行推測和復原。他們反復試驗不同的材料和制作工藝,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古代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團隊深入敦煌莫高窟,對壁畫中的樂器圖像進行細致的臨摹和測量,并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對樂器的形制、材質、演奏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莊壯團隊成功復制出琵琶、箜篌、篳篥、羯鼓等數十種敦煌壁畫樂器。”
2023年,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在甘肅大劇院成功復排首演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以敦煌壁畫中和古絲綢之路沿線民族樂器為原型,精心復原設計制作了敦煌古箏、瑟、蓮花阮、南音琵琶、五弦琵琶、敦煌大鼓、鳳首箜篌等19件價值不菲的仿唐代古樂器,并無償捐贈給甘肅省歌舞劇院支持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在甘肅落戶演出。
演出之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董事、顧問王國振感慨地說,“把敦煌的壁畫樂器和當時的史料結合起來,我們動用了企業精湛的工匠隊伍制作了19件樂器,希望《玄奘西行》今后有更廣闊的市場。”
讓千年古樂從敦煌壁畫復活
以《大乘天》《佛門》《一念》《潛關》《問路》《遇險》《極樂》《高昌》《普渡》《雪山》《祭天》《菩提》《那爛陀》《如夢》《大唐》15個章節為架構的《玄奘西行》除了彰顯玄奘舍身求法、執著信念、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外,敦煌樂器在尋覓古樂精髓的音韻表達中,講述著中國音樂的前世今生……
據甘肅省歌舞劇院人員介紹,《玄奘西行》中《極樂》是敦煌復原樂器集中呈現的章節。在排簫、塤、敦煌笙、仿唐琵琶、細腰鼓、蓮花阮、五弦琵琶、瑟、古箏、箜篌、碰鈴等樂器的依次登場中,野馬泉邊,清水如鏡、波光粼粼的景象令人動容。
排簫象征著天籟之音,常用于表現極樂世界的音樂場景,那柔和悠揚,寧靜、祥和的氛圍不就是《極樂》世界的最美聲音嗎?箜篌,空靈悠遠,那優美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與琵琶、排簫合奏時,豐富的音樂層次妙不可言;蓮花阮作為敦煌壁畫中獨具特色的樂器之一,無論是樂器的造型還是音色,都是營造寧靜氛圍的不二之選。
千年敦煌,古樂悠揚。舞臺上,燈光漸起,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畫在舞臺上徐徐展開,仿佛將觀眾帶回了千年前的莫高窟。隨著劇情推進,箜篌、琵琶、排簫等一件件古老的樂器從壁畫中“走”出,在演奏者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沉睡千年的敦煌古樂重現人間,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敦煌古樂的前世今生,聆聽千年絲路的文明回響……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宏梅 文/圖
- 2025-02-27鳴沙山月牙泉景區3月份實行門票半價優惠
- 2025-02-27綠翅輕舞映濕地
- 2025-02-26天氣轉暖 天水麥積山大景區“冰雪奇緣”項目關閉
- 2025-02-26甘肅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將亮相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