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象征著耕耘的芒種時節,我慈祥而善良的母親永遠離開了鮮花簇擁的世界。
沒有想到母親會突然離開我,心中深深的愧疚和遺憾難以言表,只有無盡的悲痛和刻骨銘心的追思,將伴隨我人生后半場的漫長歲月。母親,只有她和我,真正分享過心跳。那些曾經共度的時光,從記憶深處奔涌而來。
母親在硝煙彌漫的年代度過了艱難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便跟隨姥爺、姥姥開始操持家務,生活的艱辛過早地磨煉出了她堅強獨立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品德。1951年,母親和父親結為伉儷,開始了溫暖而幸福的家庭生活。
母親一生通情達理、任勞任怨,在和父親相濡以沫的日子里,總是全力支持父親的事業,精心照顧父親的生活。 隨著父親工作的變動,她帶著全家人先后在蘭州、西安、天祝、永登等多地生活。為了讓我們兄弟姐妹6人能夠接受教育,母親和父親想方設法,將我們6人分別安排在4個地方學習,這在20世紀7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母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無法想象的。
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家生活全靠父親的工資支撐。但母親治家有方,勤儉為本,將全家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紅紅火火,即使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我們全家人也很少餓肚子。母親從不浪費一粒糧食、一根菜葉,所有的剩菜、剩飯都是她一個人悄悄吃完,而逢年過節,母親總會端上留存的好吃的讓大家分享。小時候過年,我們都會穿上 她親手縫制的新衣服。為了節約,大的穿完了,改造一下小的再穿,即使是舊衣服,母親也收拾得平平整整、干干凈凈。母親一生勤儉節約,用父親微薄的工資,養活了一家8口人,終生沒有欠過別人的一分錢。
母親從小生活艱苦,和父親成家后,多次舉家搬遷,因父親常年在偏遠地區從事科研工作,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家里的所有事務。剛毅和堅強成為她骨子里最閃亮的品格。多大的困難她都不畏懼,再復雜的事情她也從不回避。在我們家落戶農村的7年時間里,母親既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又要照顧全家人的生活。尤其是大會戰期間,母親早上5點起床給我們做好飯,然后徒步二三十里路去勞動,晚上歸來時常常是星光滿天。母親的隱忍和吃苦耐勞給我們兒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綿延不斷地影響了我們三代人。
母親一生奉行“好人有好報”的生活信條,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里,她總是給每個人以更多的關愛、尊重、自主和包容。把兒女們拉扯長大后,又把溫暖的目光投向孫子輩和重孫輩。她也常如此無私地幫助別人。20世紀70年代,在農村勞動最艱辛的那段日子里, 她在煤油燈下給農民朋友們裁剪縫制衣褲,常常干到深夜,卻從不計報酬。無論我們的家搬到哪里,她都會伸出熱情的雙手,幫助左鄰右舍,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稱贊。也有不少幫助過母親的人,她都一一記在心里,通過各種渠道給他們送去禮物。她嘴邊常常說著一句通俗但很有哲理的話:“花著花著,菩薩給著;摳著摳著,窟窿等著。”
母親一生豁達樂觀,做事公道公平,盡管心里寫滿了艱辛,但臉上卻看不見風霜,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母親屬雞,她就像一只勤勞的老母雞一樣,用堅實的翅膀呵護著兒孫,用熾熱的體溫溫暖著兒孫。在父親去世后的30年里,她和兒孫們朝夕相處,盡情享受著屬于她的天倫之樂。對這彌足珍貴的歲月獎賞,她常懷欣慰與感恩。
母親走過了92年的風雨歷程,她的一生是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也是一份無法復制的財富。在人生的路途上,她擔負著最多的苦難,肩挑著最多的壓力,吞咽下最多的淚水,流淌著最多的汗水,但她仍然以仁愛、溫情、慈悲、堅強面對人生,只知耕耘,不問收獲。有母親在,哪怕全世界都睡了,都會有一盞永遠不滅的燈在等我們。
今生今世我們再也無法陪伴她了。一別再無歸期,相見只在夢里。天上人間,陰陽兩隔,人生是一場悲傷的告別。而這場告別不是一時撕心裂肺的傷痛,而是一生無法治愈的潮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如果生命是一樹花開,母親便是一朵最燦爛、最耀眼的玉蘭,雖然花朵凋謝,落英繽紛,但枝干蒼勁,芬芳四溢。玉蘭花開香滿園,我們沐浴著母親的馨香,永遠感恩她、永 遠懷念她!
- 2024-12-11創建“路易·艾黎國際主義精神體驗區” 助力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 2024-12-05《博覽群書》期刊發表楊建仁文章《寫給故鄉的信》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甘肅經濟研究院院長柴麗萍:是一部關于甘肅省情的教科書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溫煜華:讓我們唱響如意甘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