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越劇團與隴劇《楓洛池》
蘭州市越劇團為了在新的地域求得新的發展,將隴劇《楓洛池》移植成越劇的《楓洛池》(劇照)
戲迷就是戲迷,一迷戲,二迷名家,三迷劇目的副產品如節目單、劇照、戲票、演出廣告等。這些物品越古舊越覺得珍貴,因為這是“戲”所走過的歷史足跡,一一記載著舞臺藝術曾經的故事、情結、人緣、美悅與影響。
西北師大何齊云老師就是個十足的戲迷,網名叫“戲云”,是當今蘭州秦腔須生名家張安學的“粉絲”。可他啥戲都好,啥劇種都愛,只要是戲曲藝術,均是他之心愛。最近他在網上發了許多蘭州市越劇團當年的劇團介紹、劇目簡介、人物表、劇刊、劇照等,一幀幀、一張張,均攜帶著古舊原始的戲劇光影。他的這些收藏品雖是戲迷們穿越時空的美好記憶,卻讓蘭州市越劇團的話題又一次“挑了出來”。往事往往如姻,但物品文圖猶在,有著印證蘭州老戲迷的心心念念,年輕的人的確不知其中有何“三味”。
我先抄錄出何老師“戲云”中的一連串越劇劇名,看誰看過這些戲:《孟麗君》《二度梅》《玉蜻蜓》《西廂記》《桃花扇》《王昭君》《紅樓夢》《珍珠塔》《紫簫》《瓊花》《文成公主》《淇水悲風》《紡紗闖將》《荔枝換紅桃》《洪湖赤衛隊》《王老虎搶親》等等。這些劇目都是越劇的看家戲,古典的、民間的,甚至包括《瓊花》《洪湖赤衛隊》現代戲均是當年非常走紅的戲目。 而演員表上反復出現的名字如尹樹春、筱素娥、楊雪臨、李慧琴、葉茗、陳月珍、徐蘭英、葉美芳、梁小巧、尹春鳳、徐蘭英、高娟娟等等,均是這個團的“四梁八柱”。 劇團就是演戲的,“高臺教化”人的,沒有好戲好演員就沒有市場沒有前途。
從戲迷的這些收藏品中我們得悉,蘭州市越劇團系原上海春光越劇團,是1956年支援祖國西北建設來的,受到蘭州市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支持。1960年前后該團共有演職員56名,青年演年占全團演員的三分之二以上。那臺越劇《荔枝換降桃》是他們從上海遷蘭來的第一場見蘭州觀眾的劇目。 在蘭州,該團堅決貫徹了上山下鄉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4年光景共演出1460多場,觀眾100多萬人次, “深受廣大觀眾的愛戴與贊揚”。該團曾被評為蘭州市城關區文教群英會的先進集體,并評選出3名代表出席了蘭州市和甘肅省文教群英會,該團副團長田振芳還光榮地參加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
1970年蘭州市越劇團被撤銷。后又恢復重建, 獲得新生。原劇團的主要演員尹樹春、李慧琴、徐蘭英、梁小巧、筱素娥等重返舞臺,大部分演職人員也都相繼歸隊,還吸收了部分新生力量。恢復后的蘭州市越劇團上演的第一臺戲是《西廂記》,導演為司徒陽。后來,該團便“演化”為蘭州市輕音樂團,再后來這個團又和別的團合并了。越劇便在蘭州應時遠去,少有人知,但在蘭州戲迷觀眾的心目中并沒有“銷聲匿跡”,從上海支援大西北的越劇藝術家及其后代,人們今天還時不時想起他們,感念他們。
在中國戲曲百花園中,越劇是個影響挺大的劇種,它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1923年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名義進入上海,在演出中不斷衍變、發展捕獲生機。到1949年,大上海有近30個以“女子文武”(男角也由女子扮演)為主體的越劇劇團。支援蘭州來的上海春光越劇團也以女性為主體,她們的戲演得文雅、細膩、軟順,唱腔音樂十分柔美綿和,這確實是一種江南“小橋流水”般的風韻,自有她們的美妙神采,與西北的秦腔“吼”風格頗為迥異。上世紀50年代上海越劇開始男女合演的革新嘗試。來到蘭州的越劇團也在藝術實踐中直面現實,自我變革,讓劇目和劇種風格更加融合于當地人們的戲劇習俗生活之中。
那么,曾經的蘭州市越劇團緣何上演過隴劇《楓洛池》呢?當我們反視蘭州越劇的過往歷史就會理解舞臺的奧義與自由之對于劇團、劇種的重要作用——盡管一個劇種一個劇團在大的方面是不可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走向——而在藝術內部確有規律又必須要遵循。
我國是戲劇大國,至今還存活著340多個劇種。在歷史的泱泱長河中,一個劇團,一個地方劇種,興衰成敗生死存亡那是常有的事,不足為奇。上海春光越劇團當年遵照政府的號召遷來成立蘭州市越劇團,他們也是未來未卜、成敗難定。但她們這支越劇隊伍卻從藝術的使命、角度和辦團的經驗上來定奪自己的努力方向。
1959年秋,因隴東道情《楓洛池》在京演紅了受到中央領導和各界人士的肯贊,故而甘肅在年底宣告“隴劇”誕生,這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后的一個新生劇種,《楓洛池》便成了隴劇的“開山之作”。作為蘭州市越劇團為了在新的地域求得新的發展,將隴劇《楓洛池》移植成越劇的《楓洛池》便是她們自我革新的又一藝術實踐。如前文所述,劇目和演員是劇團、劇種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上演經典劇目,上演民間戲文,上演時興戲劇,均是在發展自身劇種劇團的活力,也是在豐富戲曲百花園中的“多樣性”。然而劇種劇團之間的交流互學,從本質上講歸位于藝術之對于觀眾群體的親和力——走向民心,真正為人民演出,這一點是永恒不朽的。曾經的蘭州市越劇團就是這樣踐行著的。
2019年甘肅省隴劇研究會一行人赴南方考察越劇、淮劇的歷史與現狀,她們的劇種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她們的劇團照樣正常演出,創作也很活躍,真可謂“一方水土養出一方文化”。越劇雖然早就離蘭州而去,但她們的藝術精神在蘭州戲迷觀眾的心目中依然長存,這一點,十分耐人尋味。
□嚴森林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