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華社杭州8月6日電題:文心·藝德·鄉情——家鄉人追憶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
新華社記者馮源
“給奕奕:學海無邊勤作舟!”翻開一冊《王文娟流派唱腔選集》,扉頁上清秀的字樣映入眼簾,落款是“文娟”。這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2009年收徒時贈送給學生夏藝奕的。
2009年,浙江省文化廳舉辦了浙江省屬院團優秀青年演員大拜師儀式。在儀式上,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青年演員夏藝奕向王文娟獻花敬茶,成為她的“關門弟子”。“這真是難得的緣分,老師屬虎,我也屬虎,相差了60歲,我心里一直把她當作親奶奶看待。”
“老師一直和我說,平時要多看書,可以學習書畫增強演員的修養。”夏藝奕一直記得,好幾次去上海登門學藝,老師都會給她看自己在老年大學學習書畫的作品。
“王老師收我當學生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更好地傳承弘揚越劇藝術。”夏藝奕回憶說,2014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創排了新版《孔雀東南飛》,他們專程赴滬,請王文娟指導。“今年我要演出王派的《琵琶記》,這也是對老師的最好紀念。”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嵊縣(今嵊州市),12歲就離家赴滬學藝。嵊州市越劇藝術學校教師、國家一級演員王桂萍回憶說:“老師雖然少年離家,但是一直很牽掛家鄉的發展,每次老家有人登門拜訪,都熱情接待。”
1996年,王桂萍成為王文娟的學生,在她的印象里,老師每次都會用帶有上海調的嵊州話,和家鄉人熱情交談。
但是在課堂上,王桂萍面前的王文娟又是一位嚴師,特別是表演中的一招一式,王文娟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2006年,她知道我要離開舞臺,去學校當老師了,專門和我說,當老師就不能專教‘王派’,要把越劇各個流派的特色都傳授給學生。舞臺上的一舉手一投足各有什么要求,為什么要這樣演,都要和學生講得明白清楚。”
“王老師是我們學校的顧問,一直很關心越劇藝術的傳承,希望學生珍惜現在的教學條件,好好學戲。”幾年前,王桂萍去給老師拜年,特地帶去了自己比較看好的一個學生。“我的學生應該喊她‘太老師’了,她看到‘徒孫’非常高興,親自給她講戲教戲。”
2019年11月,為了慶賀王文娟榮獲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和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榮譽稱號,學生們約好一同前去祝賀。“那天晚上,老師講了一個多小時的話,講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心得,特別是如何飾演林黛玉一角,談‘葬花’這一折的處理。現在想起來真是寶貴財富。”王桂萍回憶說,“她特別強調,舞臺上要復雜,努力去刻畫人物,而到了臺下,做人要簡單,這是老師一生的心得。”
王文娟出生在嵊州市黃澤鎮甲青村坑邊自然村。黃澤鎮文化站長魏文說道:“記得20多年前,村里要修水庫了,王老師還捐了一筆錢,水庫到現在還在使用。”
相關新聞
- 2021-08-05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九齡童”王曉玲先生逝世
- 2021-08-02人民日報評“吳某凡被刑拘”:頂流不是法外之流!
- 2021-07-29與時代共鳴 讓傳承久遠 ——訪古琴藝術家陳尉華
- 2021-07-28黃丹青:一茶一湯一場戲 用文化助力打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