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百年光影描繪小康豐碑
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播出了5集大型文獻專題片《人民的小康》,該片用一段段現實故事和一串串有力數據,全景式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小康夢的奮斗歷程,圖解了小康得以實現的前因后果,用感人至深的歷史光影繪制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小康夢實現的偉大畫卷,為人民鑄魂,為時代存照。
歷史的厚度:追溯小康初心
小康之夢,與國家命運和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回望歷史,實現小康是曲折漫長的艱難奮斗。大型文獻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以“小康”為線索,用小康這條線來反映黨史,既有豐厚的歷史,又有理性的思考,將史實和政論進行了有機融合。用影像展示數據和文獻,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的關鍵節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片子對小康社會的呈現,既有宏觀視野下的描繪,也有對百姓和人民的記錄。攝制團隊走訪河南光山縣、新疆達里雅布依、四川大涼山等地,采訪當地居民,記錄生活面貌,以一個村落、一個家庭、一所學校為單位,用真實的影像講述尋常百姓的生活故事,傳遞真情實感,塑造出一個個勤勞奮進、熱愛生活的普通人形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畫卷,增添了一個個鮮活的注腳。
《人民的小康》還充分發揮專題片的文獻功能,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創作者避免單純地鋪陳成就,而是回溯歷史深處,注解小康初心,從人民的視角來定義小康,呈現小康??梢哉f,專題片《人民的小康》本身就是一部生動而豐厚的黨史讀物。
影像的廣度:描繪時代風貌
《人民的小康》結合了多種影像拍攝制作手法和豐富多元的視覺效果,多方位展示小康社會中民主、經濟領域的突出成就,全景式梳理醫療、教育、交通、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豐碩成果,描繪出一幅壯麗的民生圖景。專題片運用了大量的航拍攝影畫面,展示鄉村和城市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呈現國家住房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成就,彰顯出全面小康建設以來“日月變新天,山河變新顏”的巨變,畫面大氣恢宏又清新生動。
此外,《人民的小康》中影像色彩修復等新技術使得專題內容更加翔實。片中對于歷史影像資料進行色彩修復,讓具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在新時期煥發出絢麗的光芒。這一呈現方式,拉近了歷史資料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觀眾能夠更加了解生動的事實,“走進”現實場景并產生共鳴。
專題片還用數字建模動畫的手法將數據可視化,精準通俗地呈現百年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樣態。片子將數據與實例相結合,將時代巨變與個人生活相映照,選取湖北省檔案館內農民沈懷德記了四十年的家庭賬本這一細節,以小見大,生動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這些匠心獨具的視覺呈現很好地深化了文獻專題片所承載的思想內涵。
藝術的溫度:書寫奮斗史詩
《人民的小康》分成《一諾千鈞》《脫貧攻堅》《民生福祉》《美好生活》《關鍵一步》五集,深刻闡釋人民的小康的豐富內涵,從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出發,政論情懷與故事表達相結合,將歷史進程與人民生活藝術化地呈現在屏幕上。
該片從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人民百姓回應號召兩個維度展開敘述,呈現出全面建設小康道路上,黨與人民心連心、共命運的奮斗姿態。專題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各次大會上的發言為線索結構全片,通過紀實跟拍、實地訪談、專家采訪等多種藝術形式,多次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走訪調研過的貧困村,呈現總書記與鄉親們共話家常,一同飲水吃飯等感人場景。通過歷史資料與當今面貌的對比,展現山鄉巨變。
大型文獻專題片《人民的小康》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藝術化地再現了共產黨人百年小康夢的奮斗歷程,將歷史性、藝術性很好地融為一體,形成了重大題材文獻專題片創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風格。(作者:田維鋼,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新聞
- 2021-08-11粉絲身心俱疲 “飯圈”為何屢屢失控互撕?
- 2021-08-11新技術讓傳統文化故事煥發新活力
- 2021-08-10紀錄片《紅色甘南》在蘭首映
- 2021-08-10治理飯圈亂象,應在粉絲群體媒介素養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