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輕人自有一套社交語言密碼 表情包溝通盡在不言中
表情包溝通,盡在不言中
【文化評析】
近期,一項調查發現,超過70%的大學生會借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60%以上受訪者認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習慣于通過表情包化解尷尬。
網絡提供了多媒體運用的技術基礎,讓圖片甚至動圖傳播變得簡單、容易,人類整體正在步入讀圖時代。在此基礎上,表情包作為副語言的擴張是合理甚至必然的。它的出現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溝通,這可以看作是線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補充。但隨著各類表情包層出不窮,它們背后的潛臺詞變得越來越豐富和難以琢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多表情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含義,有了一層更隱晦的含義。
比如,“微笑”這個表情包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解釋是,既表達了內心的喜悅,又不夸張大笑。但也有人認為,“如果你仔細看此表情的眼睛,眼輪匝肌(眼角附近的肌肉)沒有動,口輪匝肌(嘴附近的肌肉)變緊,這是在擠出微笑的信號”。所以這個表情包在長輩眼里,是微笑、鼓勵,到了年輕人眼里,是“面對蠢貨,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或者“鄙視、嘲笑甚至是討厭”。
同理,那個“微笑揮手”的表情包,表面意思是“微笑著說再見”,但在年輕人眼里,是“再見、不送、請快走開”的意思。
知道了實情的中年人,誰不大呼“原來如此”并附上一個翻白眼的表情包。
年輕人自有一套社交語言密碼。對他們來說,文字是理性的,表情包是表達感性的最好方式,是跨語言和純粹的。有了表情包,一些自稱“社恐”的年輕人成了上下翻飛的線上社交“小蝴蝶”,有時營造了人狠話不多的氣場,有時又成為復雜社會和現實生活的一道面具,通過自嘲和解嘲,宣泄負向情感,實現自我療愈。
表情包發展至今,已轉變為各種通過符號拼貼、嫁接、挪用等在社會語境中的重新賦意。表情包的可解釋性、隱晦性和不確定性,成為人們愿意使用表情符號的原因之一。但最常用的表情,恰是模糊的,而確定的表意符號,人們卻并不常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對既有語言環境的一個反抗,既是亞文化對主流文化表達的不在乎甚至不屑,也是無法或不愿與之合流的態度的流露。
更進一步,借用網絡技術為青年群體進行話語賦權,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到表情包的生產與分享之中。圖文符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嚴肅的話語方式,為年輕群體的表達帶來更大的自主性。這種在表達中的反客為主,是年青一代樂在其中的。
年輕人的表達值得理解。但我們也需看到文字的功能除了表達思想,也要表達情緒。在大規模使用表情包表達情緒的今天,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思想能力的退化也值得警醒。若李白面對奔騰的瀑布,只是甩出幾個“給力”的表情包,我們又怎能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若蘇軾面對妻子的早逝,只是打上“流淚”的表情包,又哪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悲詞。
字斟句酌,是一種訓練。由圖像信號傳達語義,較之更加抽象的文字符號,有便捷、直接的優勢,但是正如文字脫胎于圖像一樣,對復雜事物、細膩情感、深邃思想,圖像力有未逮。以圖像為代表的表情包終究只能是正常文字表達在特定圈層的一種補充。互聯網把原有的語言生活圈層拉平了,導致原本不相干的語言行為同處一室。年輕人更應重塑語體意識,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有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
當表情包已經強勢地在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警惕與反思就必不可少。
(作者:張焱)
相關新聞
- 2021-12-17《小敏家》:為中年人溫暖發聲
- 2021-12-16甘肅省隴劇院“隴劇講堂”開講
- 2021-12-16《大夢敦煌》展示中華文明底蘊 《人民日報》刊發文章盛贊蘭州文藝
- 2021-12-16《埃博拉前線》 :真情實感書寫醫道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