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講好中國故事的用“舞”之地
舞,跳的是人民的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的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作為全國文代會代表,我有幸在現場聆聽了講話,備受鼓舞、倍感振奮。2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我從舞蹈演員轉型為編導,先后創排了《中國媽媽》《父親》《烈火中永生》等舞蹈以及《天路》《歌唱祖國》《旗幟》《五星出東方》等舞劇,一直在尋找講好中國故事的用“舞”之地。
我常問自己:為何而舞?為誰而舞?我要用舞蹈表現什么?在2021年創排舞劇《歌唱祖國》的過程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這部舞劇以歌曲《歌唱祖國》為題材,詞曲作者王莘曾說:“我一生只寫了兩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譜寫的《歌唱祖國》,另一首是仍在用心靈譜寫的《歌唱祖國》。”從這位藝術家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對祖國的赤誠熱愛,看到了藝術應該追求什么、舞蹈要表現什么。
我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屬于現實題材,需要從生活中提取藝術形象,從日常肢體動作中提煉舞蹈語言。
比如,舞蹈《父親》是以我自己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我將主要形象塑造成茶倌的角色。其中有一段歡快的板凳群舞,展現的是茶倌和退休工人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一面。群舞后,客人離開茶館,留下了因思念兒女而愣神發呆的茶倌。這個作品,一方面寄托對父母的思念,同時也呼喚更多人關注空巢老人群體。舞蹈《過早》講的是湖北人吃早餐,靈感源自我在湖北出差時對于賣早餐的攤主日復一日忙碌、迎送、拾掇的觀察。無數奮斗的、勤勞的中國人的故事,不正是需要舞蹈藝術來挖掘和呈現嗎?這個舞蹈蘊藏著生活的意義和美感。
舞,跳的是人民的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的藝術。想創作出觀眾喜歡的作品,不能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是沉下心、俯下身,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這幾年,我有幸多次參加中國文聯、中國舞協組織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以前在課堂上,只知道藏族舞蹈的體態動律。一次西藏之行,高山巍峨、峭壁蒼涼、大樹挺拔、青稞金燦等美景吸引著我們,當地人的樸實更讓我記憶猶新,這些都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通過采風我真正理解了藏族舞蹈的特點,也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在吸取民族舞蹈神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讓作品煥發光彩。
我們用舞蹈塑造角色,角色也在塑造著我們。創排芭蕾舞劇《旗幟》時,我曾多次前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走進那段慷慨悲壯的歷史。最讓我感動的是以革命英雄游曦為代表的女兵班事跡。她們與起義軍總指揮部失去聯系后,依然在一個街壘堅守,最終壯烈犧牲。出演《旗幟》的是一群年輕舞者,他們用青春的舞姿致敬這些革命前輩。舞劇《天路》講述上世紀70年代鐵道兵戰士和藏族同胞修建青藏鐵路的真實故事。我們沿著青藏鐵路線,走訪建設者和專家,體驗高原筑路工人的生活。演員們舉起枕木,邁著沉重而堅定的步子,不斷有人倒下,但鐵路的修建卻不曾停下,意在表現筑路的艱辛和奉獻。這些默默無聞的奮斗者,用愛和信念澆筑了真正的“天路”。
回想當年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時,跳的《黃土黃》《一個扭秧歌的人》《俺從黃河來》等作品,都是充滿民族風格、中國氣派的舞蹈。這些作品蘊含著前輩老師們的藝術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我的舞蹈創作。創作如同“壘山石”,需要一代代文藝工作者的接力,用一個個好作品搭建中國舞蹈創作的新圖景,為時代留下更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塊“山石”,創作出更多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
(作者為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導演 王 舸)
- 2022-05-16武威已擁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85項
- 2022-05-13第四屆甘肅舞蹈“飛天獎”大賽9月開評
- 2022-05-12省隴劇院十名新秀將沖刺甘肅戲劇紅梅獎
- 2022-05-07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樂舞藝術研究”學術論壇在蘭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