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積極發展“巾幗巧手經濟”,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技能培訓,實現“搬出來、留得住、發展好”。圖為當地婦女在“婦女之家巾幗扶貧車間”學習刺繡。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國將有34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1000多萬人實現脫貧。”
沖鋒號已經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何以創造世所罕見的脫貧奇跡?從無數不平凡的脫貧故事中,我們可以尋求到答案。
脫貧摘帽就是一場戰斗
甘肅省定西市。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一頭連著定西市區,另一頭穿過群山連著一個現代化新農村。站在村邊山上極目遠眺,層層梯田望不到邊,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溫室大棚蔬菜碧綠……很多人不會相信,這里就是“換了人間”的大坪村。
定西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稱,是全國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大坪村更是以其陡坡地多、干旱少雨的艱苦環境而“苦瘠甲于定西”。上世紀80年代,大坪村被聯合國官員認定“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早出晚歸、夜以繼日,寒暑易節、奮戰不止。原大坪生產隊隊長冉桂英帶領村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勁,把七溝八岔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讓大坪生產隊一千多畝不毛之地變成了“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的米糧川。
當年擔任大坪村“鐵姑娘隊”隊長的劉玉秀,如今已逾古稀。談起戰天斗地修梯田的經歷,她仍滿懷豪情。“我們用‘死土深翻,活土還原’的辦法,把馬蓮道的一塊半畝陡坡地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地,梯田地肥力好、能保墑、又增產,下半年僅洋芋畝均產1400多斤,比山坡地畝均產高出800多斤。”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為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脫真貧、真脫貧,“真”字背后,對應的是“實”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實干,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一代接著一代干。
現在的劉玉秀,仍擔任著大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在帶領大坪村民讓眼界更開闊、讓思維更前瞻的同時,也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脫貧致富的腳步向前邁進。種蔬菜、搞養殖和外出務工等多點開花,讓大坪村再上新臺階,年人均純收入將近8000元。
走進村民寬敞明亮的新房,屋里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唯一留下的舊的記憶,就是照片里連瓦片都沒有的土坯房;走到村邊,藍色的羊舍頂棚、黑白相間的地膜與黃土,織成了一幅農村新景。通過柏油馬路,開車只需10分鐘,就能從大坪到達定西城區。
大坪村脫貧,寫就了一部定西貧困農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貧困的傳奇。在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地方,都能安居樂業,還有什么地方不能脫貧?還能什么奇跡不能創造?
大坪村脫貧,也是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一個具體縮影。改革開放40多年來,8億多人口實現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到600多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規模都在1000萬人以上。世界銀行因此稱之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
扶起精氣神,走出觀念上的貧困,激發“我要富”的動力。在各個脫貧攻堅戰場,黨員干部與百姓群眾同立愚公志、誓讓“土變金”,累土不輟,丘山崇成,匯聚起百川成海的磅礴力量。
在四川省通江縣柳林村李國芝家的墻上,“寧愿苦戰,不愿苦熬”八個字格外顯眼。“脫貧摘帽就是一場戰斗。”李國芝說,“為栽花椒樹,3年前我在山坡上砍荒,到處是荊棘,雙手流了很多血。但要想脫貧就不能當懶人,堅持到底才能贏。”
在“精準”上下功夫、謀實招
一大早,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施全友和妻子孔銘英就接到游客的訂餐電話。兩口子立刻忙了起來。對于他們來說,有一雙手在,只要找準方向,“就不怕沒吃的沒穿的”。
過去,施全友夫婦長年都靠外出打工來維持家里的生計,但生活一直捉襟見肘。2013年,得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消息,在外打工的施全友夫婦一起回到家鄉,辦起村里首個農家樂。地道的農家飯價廉味美,幾乎天天都有游客上門。最為火爆的是節假日,老人們上陣當幫手,依然忙得團團轉。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了130多個客人,足足10大桌。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方針”,花垣縣派出精準扶貧工作隊和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到十八洞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每個貧困戶建檔立卡,深入開展精準扶貧。“關鍵是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原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說。在識別貧困戶環節,他們制定了“七步法和九不評”,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542人,而且家家服氣。
攻破“等靠要”思想,調動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然后因戶施策,甚至因人施策。在十八洞村寬敞整潔的公路旁,是村民龍成志的湘西黃牛養殖場。高中肄業的龍成志在外打工10多年,積累了一定資源,回到村里,引進了120頭湘西黃牛母牛,還租了500多畝荒山和240多畝地,種植140余畝玉米作為飼料,生態化養殖風生水起。
“以前織布是自給自足,現在可以賺錢,一卷布能有三四百元的毛收入。”村民楊秀富一家以做傳統苗繡為致富之策。在村里“牽線搭橋”下,一家外來公司把十八洞村作為苗繡加工基地,由公司提供材料、樣品以及前期培訓,通過訂單生產,增加了農戶收入,不僅吸納了村里50多名婦女,還吸引了其他鄉鎮的婦女參加。
如今的十八洞村,每天都回蕩著嘹亮的苗歌:“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家家戶戶多渠道增收,村民收入5年增了6倍多。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字上謀實招,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確立脫貧方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才能換來群眾臉上的“幸福指數”。
“精準扶貧是以提高瞄準精度為核心,更加科學、有效的扶貧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發端于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在各地落地生根。一項項“精準扶貧”措施開始落地見效。
“你們叫翻身村?翻身了嗎?”湖南省龍山縣翻身村村民李紅云,曾經窘迫于這個問題。
翻身村位于大山深處,上世紀70年代叫黃連坪。因為過去道路難行、土地貧瘠,生活太苦,村民渴望過好日子,就把村名改成翻身村。“什么時候能吃上白米飯就好了。”
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翻身村,村里變化一天一個樣:當年,12.5公里長的通村公路重修,不僅加寬還進行硬化;各種扶貧政策紛至沓來。如今,翻身村各組陸續通了水泥路,電網全部提質改造,危房進行了改造,烤煙田里修了機耕道,農業專家定期來技術指導,烤煙、中藥材發展到2000畝,土地收入翻番。
至于李紅云家,則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種起了烤煙和藥材。2018年,李紅云一家收入10多萬元。如今,走在街上,已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李紅云昂著頭:“我現在就盼著別人問呢!”
豐碑樹起來,人心連起來
黃文秀,一位來自廣西百色的壯族女孩,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回到家鄉工作。2019年6月的一個雨夜,她在返回扶貧點的途中遇到山洪,將年僅三十歲的生命獻給脫貧攻堅第一線。
如今,一條平整的硬化公路從百坭村直通山外。這條公路,就是黃文秀生前爭取到資金修建的。依靠這條路,村里的砂糖橘被順利地銷售到外地。在黃文秀駐村工作的一年多時間里,百坭村的砂糖橘種植由500畝擴大到2000多畝,電商銷售讓村民每戶增收2500元。黃文秀到任時,百坭村的貧困發生率是22.88%,2019年下降到2.7%。
黃文秀已離開我們半年,但百坭村的扶貧事業沒有中斷。2019年7月,楊興杰接棒成了新一任駐村第一書記。上級組織還為百坭村駐村工作隊配備了精兵強將:張德富曾有連續兩年駐在百坭村的經歷,駐村工作經驗豐富;黃應戰會說壯話,與群眾溝通順暢;29歲的譚天社是駐村工作隊的“新鮮血液”。
楊興杰說,我也希望能在百坭村扎根下去,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一任接著一任干,讓老百姓的日子像甘蔗出土節節高。
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個又一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踐行使命,無怨無悔、接續奮斗。十八大以來,五級書記抓扶貧,形成強有力的領導。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舉國之力在攻堅。當前,全國共有24.2萬個扶貧工作隊,300多萬人輪流駐扎在貧困村,與廣大農民并肩作戰。280萬扶貧干部奔走脫貧攻堅戰場,43.5萬名第一書記奔赴脫貧一線,700多名扶貧干部倒在沖鋒路上。
在這份沉甸甸的名單中,有大學教授、縣委書記、縣長,也有鄉鎮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鄉村醫生、退伍老兵……他們以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匯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鑄就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豐碑樹起來,人心連起來。
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族群眾世代聚居在獨龍江鄉的高山深谷中。這里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與世隔絕,曾經是云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有著“獨龍之子”之稱的高德榮,把辦公室“釘”在獨龍江畔的高原山谷中、施工現場上、百姓火塘邊。他的話語樸實無華:“不到基層不到一線,老百姓需要什么、愿望是什么,你根本不知道。”
2014年,一條穿過高黎貢山的隧道打通了,獨龍江鄉終于實現全年通車,與大山外面的交往不斷提速。馬庫村黨支部書記江仕明說:“以前從鄉里到縣里,需要走三天,在半路上要住在樹洞或是巖洞里,現在只要三個小時。”
脫貧后的獨龍江鄉日新月異,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發展迅速,到處都是火熱的生產場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高德榮帶領獨龍族群眾,又一次邁出跨越式發展的步伐。他說:“我們繼續奮斗,奮斗就是幸福。”
如今,草果種植已經成為獨龍江鄉的支柱產業。在高德榮帶領下,羊肚菌、重樓、獨龍蜂、獨龍牛等農產品紛紛走出大山,遠銷省內外。高德榮說:“2020年,草果和重樓加起來,基本每年每戶可以收入3萬到4萬塊錢。”
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獨龍江鄉群眾委托鄉黨委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這一喜訊。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族群眾回信祝賀整族脫貧,并且叮囑他們:“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堅定的人民立場、深厚的人民情懷,詮釋著脫貧路上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在四川大涼山,一支支工作隊扎進貧困山村;在貴州大石山區,一家家企業讓當地土特產飛向全國各地;在云南巍山,一個個東西扶貧協作項目惠及千家萬戶……從初期全面部署,到中期全面推進,再到決勝期防滑坡、防松懈,防的是厭戰松勁的疲勞癥,防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作風,讓脫貧攻堅的成效真正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接力奔跑,仍需加勁沖刺。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才能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記者 李自強 李張光 楊艷)
相關新聞
- 2020-01-08派駐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紀檢監察組:用好紀檢監察建議 做實做細日常監督
- 2019-12-25甘肅省直機關黨風廉政教育大講堂舉行2019年第四講
- 2019-12-25派駐甘肅省住建廳紀檢監察組:整治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松勁不手軟
- 2019-12-25甘肅紀委監委推動搭建一體智能化監管平臺 打破“信息孤島”助力精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