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統治天下的權力和統一民眾的法度是很不容易掌握的。但之所以要廢除先王的制度,而實行我的法治主張,是由于我抱定了這樣的主張,即制定法令、設立規則,是有利于廣大民眾的做法。我之所以不怕昏君亂主所帶來的禍患,而堅持考慮用法度來統一民眾的利益,是因為這是仁愛明智的行為。
【小識】
韓非的利民觀
前人多認為韓非是站在君主立場上的,所以其人格往往遭后人非議,連司馬遷也說他是“其極慘礉少恩”。不過,這里的一段文字足可以看出韓非子為民的一面。韓非認為“立法術,設度數”是“利民萌便眾庶之道”,縱使自己有“死亡之害”也要堅持自己的利民主張,從這些話中,我們能感受到韓非置自身安危于不顧的赤誠之心。
《韓非子•問田》中記載了堂谿公與韓非的對話。堂谿公應該是一位老前輩。他認為韓非“立法設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是“危殆之行”,因此勸他“服禮辭讓、修行退智”而行“全遂之道”,切勿走上吳起、商鞅身死車裂的悲劇道路。對此,作為法家的韓非,其態度和立場非常堅定,他說那些“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見民萌之資夫利身者”,都是“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我們能深深感受到韓非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這也是先秦法家精神的一個典型寫照。
韓非特別說到了“仁智之行”。韓非講“仁”嗎?講。不過大多都是批判性的,因為他認為儒家的仁德對于治國而言多是“愚誣之說”,很少有正面的肯定。“仁智之行”就是“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韓非盡管多言嚴刑酷法以治民,然而在“法”的背后乃是“仁”的情懷。進一步說,“仁”與“法”乃是治國之一體兩面。韓非是現實的,他把真實的人性之惡表現出來,“法治”就是針對人性之惡而設,但他最根本的目的則依然在民眾,在天下的大治。從這個角度說,韓非也是有一顆仁心的。他所謂的“民智之不足用”,不是不重視民眾,而是認為不可以“民智”來治國。這是路徑的問題,不是立場的問題。他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利民萌、便眾庶”,這就是韓非的“仁心”,也是以往較少談到的地方。(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4-30【清風典歷】全大體
- 2020-04-29【清風典歷】申子曰
- 2020-04-26【清風典歷】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2020-04-24【清風典歷】扁鵲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