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黃鱔長得像蛇,蠶長得像毛蟲一樣,人看到蛇就恐懼,見到毛蟲就汗毛豎起。打漁的人手握黃鱔,養蠶的婦女用手揀蠶,對于這種有利可圖的事情,人們都像孟賁、專諸一樣勇敢。
【小識】
利與勇
專諸是春秋時期的吳國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吳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魚腸劍)于魚腹之中,當場刺死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的侍衛殺死。孟賁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勇士。人們常將二人并稱為“賁、諸”或“諸、賁”。
專諸、孟賁之勇固然是天生的,不可以常理來理喻;可是普通的老百姓為什么也會有賁、諸那樣一顆“勇敢的心”呢?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得柔弱的婦女敢捉起毛蟲一樣的蠶,漁夫敢抓起蛇一樣的黃鱔呢?韓非說得很清楚:“利之所在,皆為賁、諸。”利益才是勇敢的原動力!這就將道理從個別講到一般、講到普通人的層面了。
韓非認為人人好利,并且趨利而避害。正因人人好利,所以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君主想要治理國家、駕馭群臣、統治百姓,就要因勢利導、嚴刑峻法、賞罰分明。
戰國時代,義利之辨的傳統已被顛覆。從草野到廟堂,人多言利,利益至上。孟子去見梁惠王的時候,一見面,梁惠王就問他:“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開門見山,直接言利,毫不尷尬。反倒是孟子被問得非常被動,只好反問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的這一句問話,其實是整個戰國時期世風人心的真實寫照。“利之所在,皆為賁、諸”,就是對這種風氣的揭示,“利”字為先,萬夫競逐,這就是人性。他想告訴君主的是,只有抓住人性的特點,才能真正做到治理國家、駕馭臣民。
我們也還要看到,韓非從利的角度出發認識問題,并不是說他只知有利,不知仁義。相反,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無法以忠孝仁義等“德治”來治理的。王充說:“韓子豈不知任德之為善哉?以為世衰事變,民心靡薄,故作法術,專意于刑也。”(《論衡•非韓》)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所以,韓非雖懷孤憤卻依然堅守理想,追求法術,講求圣王之治,希望有道之君能夠富國強兵、天下大治。只是,這樣的理想都只能立足于人性的“趨利避害”,他的政治主張也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他將“義利之辨”中“義高于利”的面紗撕開,將那些欲語還休的話都徹底說破,公開了“利”的合法性。這就是一位思想家的犀利與深刻。(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5-13【清風典歷】五蠹之害
- 2020-05-12【清風典歷】造父泣馬
- 2020-05-11【清風典歷】以鏡觀面
- 2020-05-08【清風典歷】不可兩存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