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再次談起如何正視危機、化危為機,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論。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事實上,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不可能總在一帆風順中向前推進。出現危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掌握危與機的辯證法,把危機轉化為新機遇、新創造,在變局中開創新天地、創造新業績。
危與機總是同生并存、相伴相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危中有機,機中有危;克服了危即是機,錯過了機就是危。這就是危與機的辯證法。把握好危中有機、化危為機的辯證關系,是黨員干部應對和處理風險挑戰應具備的能力素質。
“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面對風險和挑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為關鍵。只要善于思考、善于發現,“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無景之中便有新景;只要勇于開拓、勇于探索,“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無路之中也有新路。事實證明,正視危,不懼危,迎難而上,科學施策,善作善成,方能趨利避害、轉危為機;畏懼危,回避危,固步自封,消極懈怠,只會坐失良機。就拿這次疫情來說,我們雖然付出很大代價,但也在抗擊災難中發現新機會、抓住新機遇。譬如,我國正在加速推進的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是很好的“機”。
當然,不是危險來了就可以輕輕松松化解的,化危為機源自平時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承平之時并不意味著和風細雨,黨員干部應始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到無事深憂、有事不懼。只有把各種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挑戰認識得更到位一些,把準備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才能在危機來臨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真正消除危險,在危機中開創新局。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突破危險,戰勝風險,贏得機遇,離不開創新精神。千風險萬風險,只要改革創新就能戰而勝之?,F實中的危機,大多都有點棘手,要想化危為機,沒有創新的思路、科學的辦法,是萬萬不行的。為應對這次疫情,很多地方和部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技術,采取“云辦公”等方式,既有效防范了風險,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有專家稱,“疫情讓多少未來提前到來”。
消除危機,化危為機,不能停留在口號上,最終要落實在行動上。奮楫揚帆,才能引領潮流之先;干字當頭,才能打開機遇之門。危機不會自動消除,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黨員干部只有臨難不避、實干為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進,才能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機遇,牢牢掌握干事創業的主動權。(桑林峰)
相關新聞
- 2020-05-18【廣安觀潮】搞調研身入更要心到
- 2020-05-15【廣安觀潮】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
- 2020-05-13【廣安觀潮】扎緊廉潔司法的制度籠子
- 2020-05-08【廣安觀潮】不讓線索從手中溜走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