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贊美他的盾牌說:“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刺穿它。”又夸贊他的矛說:“我的矛非常之鋒利,沒有什么東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問:“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就不能夠應答了。不能被刺穿的盾和無不刺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存在的。現在堯和舜不能同時被贊譽,就是矛與盾的道理。
【品讀】
二難問題
堯、舜是我國古代明君圣主的代表,所以歷史上常用堯天舜日來比喻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況。堯、舜的禪讓作為儒家的理想也是一再被稱道的。正因為堯、舜的偉大和圣明,所以他們的事跡也被人們廣泛傳頌。
《韓非子•難一》說:“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歷山一代的農民相互侵占田界,舜就去那里種田,一年之后,田界就恢復了正常;黃河邊的漁民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就去那里打漁,一年之后,人們就懂得了謙讓長者;東夷制造的陶器質量粗劣,舜就去那里干活,一年之后,那里的陶器就變得堅固了。總之,所有的紛爭,舜都能夠以身作則去感化民眾,不但解決了問題,還提升了民眾的道德水平。這就是后世所稱頌的舜的圣明!
不過,韓非在這里卻提出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方此時也,堯安在?”回答是:“堯為天子。”可是,“圣人明察在上位,將使天下無奸也。”堯帝既然如此圣明,怎么又會有這么多的紛爭呢?舜的“救敗”,正表明了堯的過失。所以,“賢舜,則去堯之明察;圣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如果肯定舜的功績,就會否定堯的明察;而如果贊頌堯的圣明,就會否定舜的德化,“堯、舜之不可兩譽,矛盾之說也”,這是個二難問題。儒者既想美化堯帝,又想贊頌舜帝,卻留下了不可解決的邏輯漏洞。
不僅如此,就治國本身而言,韓非認為舜的做法也不足取。“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他用三年的時間糾正了天下的三個過錯,可問題是,“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像舜一樣的賢人是有限的,舜的壽命也是有限的,如果僅以一人之力去解決無窮無盡的社會問題,必然是耗竭一人,又收效甚微。所以,在韓非看來,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法勢之治,借助法令勢位來矯正臣民的過錯,“處勢而矯下”;同時,厲行賞罰,信賞必罰,“賞罰使天下必行之”,那么“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畢矣”,不但收效快,而且好操作。就算是庸常之主,也可以輕易地治理天下了。(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6-05【清風典歷】慎子論勢
- 2020-06-04【清風典歷】三虱爭訟
- 2020-05-29【清風典歷】陳軫貴于魏王
- 2020-05-28【清風典歷】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