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吳起為魏武侯擔任西河郡郡守。秦國有一座邊防崗亭緊靠西河邊境,吳起想攻下這座崗亭。不攻下崗亭,對魏國的種田人有很大的危害;攻下這個崗亭,又不至于為此征集軍隊。于是吳起把一根車轅靠在北門外城墻上,發布命令說:“如果有人能把這根車轅搬到南門之外,就賜給他上等的田宅。”起初并沒有人去搬。等到有人搬了以后,就按照命令給予賞賜。過了一會兒,吳起又把一石赤豆放在東門外,發布命令說:“有人能把這一石赤豆搬到西門外,給予和上次一樣的獎賞。”人們都爭先恐后地去搬。于是吳起又下令說:“明天攻打秦國的那座崗亭,最先攻上崗亭的人,任命為國大夫,賞賜給上等的田宅。”人們爭先前往。這時候攻打崗亭,一個早晨的時間就攻克了。
【品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吳起是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他從魯國投奔魏文侯前夕,魏文侯向臣子李克打聽吳起的才能,李克評價道:“若是論用兵,恐怕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也略輸一籌。”果如李克所講,吳起入魏以后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據《吳子•勵士》記載,秦、魏陰晉一戰,吳起率領自己訓練的五萬“魏武卒”大破五十萬秦軍,自此,“魏武卒”名動天下。吳起能打造出這樣一支精銳之師的訣竅之一就是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軍功給予不同的獎勵,立了大功的軍士升職提拔,而且重賞其家屬,一人立功,全家光榮。
吳起的重賞不僅用于治軍,在他擔任西河郡守期間也特別加以運用。他守西河時,為了拔掉秦國建在魏國邊境的崗亭,以“徙車轅”的方法來動員民眾積極參與攻戰。搬動一根車轅和一石豆子并不是什么難事,卻可以得賜上田、上宅,這是非常劃算的事。老百姓最初只是將信將疑、一旁觀望,等有人真得到重賞之后,便爭先恐后、一擁而上了。吳起的辦法很有效,想法也很明確:只要聽從命令辦事,一定是重重有賞。所以,當他發布攻擊秦國崗亭的命令,并且加大獎賞砝碼的時候,不到一個早上的時間,秦國的“據點”就被拔了。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韓非講吳起的這個故事,是想說明君主的“馭下之策”。“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獎賞非常輕薄而又不能兌現,臣民就不會為君主所用;獎賞厚重并且一定能夠落實,臣民就會誓死為君主效命。所以,有沒有獎賞不是關鍵,能不能落實才是關鍵。這就又回到了“信賞必罰”的根本。這種“馭臣之術”的背后也是韓非對君臣關系與人性本質的認識。在他看來,君臣、上下的關系其實并不復雜,只不過是相互的利益而已;另一方面,“逐利”又是人性所共有的普遍現象。所以,“賞厚而信”就可以使人人有專諸、孟賁之勇;當然,與此相對,君主還要做到“罰重而必”,“必罰明威”就可以杜絕奸邪,防止臣下做惡。君主只有把握好這兩點,才能因勢利導、駕馭群臣。
“信賞盡能”的效果很好!半個世紀之后,商鞅在秦國變法,他所用的“徙木立信”,其實就是吳起做法的翻版。(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6-15【清風典歷】管鮑之交
- 2020-06-12【清風典歷】炮人呼天
- 2020-06-11【清風典歷】鬼魅易畫犬馬難
- 2020-06-10【清風典歷】八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