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的體現
問: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如何理解“用心用情用力”?這一論述有何深意?
汪亭友:“用心用情用力”是一個很好的概括,形象地反映了黨員干部在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時,必須具有的鄭重態度和負責精神。“用心”就是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對待群眾的問題,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做到心中有數、政策對頭,不能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用情”就是帶著情感解決群眾的困難,關心群眾的冷暖疾苦,同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更不能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用力”就是盡最大努力、盡最大可能解決群眾的困難,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畏縮不前、知難而退,更不能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用心用情用力”也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群眾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群眾關心的問題就是黨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都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老百姓是天、是地,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強黨興國的力量之源。“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群眾利益無小事。只有把群眾關心的問題一件件地落實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們的黨才能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葆生機活力,我們的國家才能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理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涵?三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汪亭友: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有關論述來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要是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來談的,屬于社會建設領域努力的方向、奮斗的目標。“獲得感”的本意是指人在獲取某種利益后產生的滿足感。這種利益可以是物質層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比如我們常講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還比如,像社會的公平正義,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這些屬于精神層面的獲得感。物質層面的獲得感是重要的基礎,沒有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真正的獲得感;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是更高層次的獲得感,僅有物質層面是不夠的。
幸福感是人們基于自身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滿足而產生的精神愉悅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體驗和價值判斷。相對于獲得感而言,幸福感層次更高、范圍更廣,也更復雜。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很難給出明確的內涵、劃定統一的標準。一些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等試圖將幸福感具體化,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提出了“幸福感指數”,包括社會活動、社會地位、財富狀況、交際能力和身體狀況等。“幸福感”被稱為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
安全感是人們渴望穩定、祈求安全的一種心理需求,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可以分為個人希望從他人處獲得的安全需求、從家庭獲得的安全需求、從社會獲得的安全需求等。從社會層面來看,公民希望獲得的安全需求包括公正的法律保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保障的社會福利等。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間內涵交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難截然分開。大體來說,獲得感主要依靠物質生活的改善來提升,屬于經濟建設或物質文明建設要完成的任務;幸福感以物質文明建設為基礎,主要靠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包括生態文明的發展來提高;安全感主要依靠法治建設和民生事業的發展,是社會建設領域的主要任務。可以說,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統一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來推動和實現。
脫貧攻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問:脫貧攻堅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減貧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為什么我們黨能夠如此堅定地推進這樣一項規模巨大的工程?
汪亭友:首先,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鄧小平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因此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發展實際,逐步確立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路線圖、時間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只有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才能更進一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其次,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徹底擺脫貧困,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夙愿。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踐行于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向貧困宣戰,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扶貧規劃。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年國家制定并出臺“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7年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強調,“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
再次,億萬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我們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障。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之源。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史表明,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參與和實踐,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和創造。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條大道上也是如此。在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減貧工作已取得歷史性成就,也必將會最終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始終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為政之績的評判標準
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如何讓黨員領導干部真正樹立為民造福的政績觀?
汪亭友:“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和嚴格要求。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方面,在價值導向上樹立一心為民的深厚情懷。黨員干部應該深刻認識到自己身處的崗位來自人民的信任與重托,凝結著對人民的責任與使命,手中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厚植為民服務、為民奉獻的價值理念,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到為人民解決涉及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上來,堅守初心使命。
另一方面,在履職盡責上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牢記中國共產黨員這一政治身份,謹記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保障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切實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人民認可的黨員干部。
此外,在為政之績上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從政理念。黨員干部要清醒認識中國共產黨是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執政黨,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為政之績的評判標準。在思想上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人民意愿,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摒棄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錯誤理念;在行動上不搞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不搞數字政績,真正把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工作的方向。
相關新聞
- 2020-06-10干旱缺水地區生態扶貧增加群眾收入
- 2020-06-04【廣安觀潮】讓群眾從生態扶貧中受益
- 2020-02-12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員:緊緊依靠群眾 堅決打贏人民戰爭
- 2019-11-26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