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刑罰重,賞賜少,這是君主愛護百姓,百姓會拼死去立功求賞;賞賜多,刑罰輕,這是君主不愛護百姓,百姓就不會拼死去立功求賞。賞賜出于國君一人,這個國家就無敵;賞賜出于兩個人,軍隊就只有一半聽國君使用;賞賜出于十個人,百姓就不再守護自己的國君了。用嚴厲的刑罰使臣民了解法制,用重要的法律去指導人們行動,對國君很有利。施行罰,對罪行輕微的用重刑,犯輕罪的就不會出現,重罪的人更不會出現,這就叫用刑罰去除刑罰。罪行嚴重如果用輕刑,犯法的事就容易發生,這叫做用刑罰招致刑罰,這樣的國家必定被削弱。
【小識】
小過不生,大罪不至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當中評價韓非的思想是“其極慘礉少恩”,太史公為何發此議論?其原因與韓非“重刑少賞,以刑去刑”的思想恐怕是分不開的。
在韓非的思想當中,刑與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他認為,君主統治國家應當施用重刑,以此讓民眾完全遵循法令。重刑之下,法令的威嚴盡顯;輕罪重罰,民眾因畏罪而不敢犯小過,從而避免人們犯重罪,這就是殷法“刑棄灰”的道理。正因如此,韓非認為明主不可以太仁愛,《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中成歡給齊王進言:“王太仁,太不忍人。”忍,就是殘忍。“不忍人”就是君主太過仁慈,對人狠不下心來。“罪重而刑輕,刑輕則事生”,刑罰輕省致使法令的權威和君主的威嚴受到侵害,于是,犯罪行為接踵而至。《內儲說上七術》中講過一個故事:鄭國的政治家子產臨終前告誡繼任者游吉,一定要“以嚴蒞人”。結果游吉繼任后,不愿嚴刑治國,導致鄭國的青少年“相率為盜”。這正是刑罰輕省不足以治國的典型案例。
韓非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觀念,最根本的是他對于人性和君臣關系本質的深刻認識。韓非繼承了荀子“性惡論”的思想,他認為人性的特點是趨利避害,因此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要想讓臣民對國君心悅誠服而又毫無功利目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君臣關系好比商業買賣關系,“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重爵祿以與臣市”。家庭之中,父母對子女尚存“計算之心”“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更何況君臣之間呢?因而,君主應當抓住人的自私本性與貪賞畏罰的心理,重刑輕賞,以刑去刑。
韓非的重刑思想與商鞅是一脈相承的。《內儲說上七術》記載:
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
“小過不生,大罪不至”,道理講得很清楚,商君、韓子也看得很明白。《韓非子》中反復說“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歸結起來一句話,就是“重刑少賞,以刑去刑”,這才是商、韓之間一脈相傳的“不二心法”。(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6-23【清風典歷】夔一足
- 2020-06-22【清風典歷】帝王之具
- 2020-06-19【清風典歷】美者自美
- 2020-06-17【清風典歷】存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