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李術才教授(左三)在湖南湘西大壩隧道指導水害治理工程。
在我國的基礎交通建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19世紀修路,20世紀建橋,21世紀開發地下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就是一位地下空間的探索者。地下工程建設難度大、地質條件復雜、突水突泥等災害頻發,針對這些情況,李術才長期深入一線,把脈地質構成,攻克了重大突涌水災害防控的工程難題,其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成蘭鐵路、新成昆鐵路、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陜西引漢濟渭、吉林引松供水、烏東德水電站等工程的230余條隧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年5月底,李術才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帶著問題找辦法
目前,中國最長的鐵路山嶺隧道——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正在緊張建設中。該工程使用的隧道掘進機上,安裝了由李術才團隊研發的超前地質預報設備。安裝了該預報設備,就猶如給隧道掘進機裝上了眼睛,給黑夜行駛的汽車安上了車燈,可以預報隧道前方有什么不良地質體,有什么斷層、破碎帶,有什么含水體,有沒有溶洞,從而有效避免了災害的發生。
超前地質預報設備是李術才非常得意的研究成果,至今他還對首次應用該技術的情景記憶猶新。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四標段在施工過程中須穿越7公里的高風險巖溶地層,如此難度的工程在國內外少有成功先例。2016年6月,李術才團隊將自己發明的超前地質預報儀器搭載到吉林引松工程“永吉號”國產隧道掘進機上,準確探明了全線24個致災構造,保障了工程提前9個月安全順利貫通。經此一戰,李術才和他的團隊形成了隧道掘進機搭載超前地質預報關鍵技術。
近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心向地形地質復雜的西部山區與巖溶地區轉移,建設過程中極易遭遇突水突泥重大災害。素有“國內罕見、江西第一難隧道”之稱的永蓮隧道,圍巖條件極差,曾發生過15次大規模突水突泥災害,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為了保障永蓮隧道安全施工,李術才帶領團隊經過艱難探索,成功解決了隧道斷層突水突泥災害治理這一國內罕見技術難題。
華潤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河景礦山地處廣西強巖溶地區,三面鄰水,地質條件復雜,礦坑涌水嚴重,礦山開采需要24小時不間斷排水。而長期抽排水導致礦區及周邊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建筑物倒塌、地表農田塌陷、魚塘干涸,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十幾年來,有關單位曾經多次對該地區生態環境進行治理,但成效不佳,礦坑涌水不降反升。更為嚴重的是,2015年5月至10月,河景礦山全部被淹,積水深度超過6米,嚴重影響了礦山的安全生產。
關鍵時刻,李術才團隊接過了治水的重擔,他帶領團隊戰高溫、斗雨季,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研發新型材料和先進工藝,實現了每天減水量20萬方,不僅保證了礦山的安全生產,而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工程建設單位曾問李術才:“我們的工程難題請了很多人解決都沒有成功,你們為什么能成功解決?”李術才用十個字給出了回答——理論、技術、產品、工藝、經驗。李術才一直提倡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路子,專家學者要從工程實際中找問題,再帶著問題找辦法,首先要在實驗室里開展理論研究,研究突水災害發生的機理,然后再到現場試驗糾偏,最后運用到工程領域解決工程難題。
哪里有風險就沖向哪里
業內人士都知道,哪里出現突水突泥災害,哪里就有李術才團隊的身影。這既是對李術才團隊能力的認可,也是他們深入一線為工程項目保駕護航的真實寫照。
李術才說:“施工現場是最好的實驗室,我們就像是地下工程的‘醫生’,如果不面對病人,怎么能找出問題?哪里有風險,我們就要沖向哪里。”
為了獲取第一手的數據資料,李術才在很多地下工程的施工現場建立實驗室,一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邊對學生們進行現場教學。
山東大學巖土工程中心副教授李召峰說:“我們的科研人員走到哪兒,實驗室就建到哪兒。不同于建造房屋照圖紙施工就行,地下工程看不見摸不著,很多實驗數據和實施數據,我們必須在施工一線才能采到。”
如今,李術才團隊的超前地質預報技術、重大突涌水災害治理技術以及相關裝備,已經應用于24個省市的鐵路、公路、水利等230余個隧道工程,有效避免了災害事故和人員傷亡。
李術才提倡科研團隊要協同作戰,通過統一調配人員,統一管理項目,發揮團隊的資源共享優勢,提升團隊的整體攻關能力。李術才常說:“地下工程災害治理好比給人治病,需要多種專業人才協同配合才能完成。有能做CT等檢查的,比如預報技術人員,可查清病灶;有能研發藥品的,比如堵水注漿新材料研發人員;有能實施手術治療的,比如水害治理注漿工藝技術人員。”
交叉融合創新、工程一線科研攻關讓李術才的團隊成員快速成長。目前,該團隊中有3人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獲得國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此外,李術才團隊還入選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潛心培養巖土學科人才
“當時山東大學巖土工程學科基礎薄弱,人才短缺,發展面臨重重困難。”提起19年前的科研條件,李術才感慨萬千。
2001年,李術才跟隨導師朱維申從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調入山東大學,組建山東大學巖土工程中心。他們從零起步,搭建平臺、招賢納士,經過近20年的努力拼搏,攻克了不良地質體預報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巖土學科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山東大學巖土工程學科已擁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東省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工程實驗室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
李術才提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師和教授一起做科研,教學與科研結合,以科研促教學。“就像踢足球,讓小孩子和足球明星一起訓練,他會慢慢知道怎樣才能成為明星。”李術才潛心育人,桃李芬芳,他的學生中有2人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人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1人入選“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李術才帶領的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和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中國發明專利52項、美國專利5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SCI、EI論文150余篇。
“國家戰略與實踐需求為學科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做研究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在理論上有創新,引領科技發展;‘立地’,就是要腳踏實地,解決好實際問題。下一步,我們對地質預報的研究要向著精細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預報的實時化、可視化、精確化、智慧化,為地下工程建設中的災害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李術才堅定地說。(記者 張曉明)
相關新聞
- 2018-12-24【廉政故事】干事辦法多 遇事不推脫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