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第一職責、基本職責。一段時間以來,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定位向監督聚焦,責任向監督壓實,力量向監督傾斜,聚焦“關鍵少數”,強化日常監督,以高質量監督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開展監督工作,不僅要精準發現問題,為審查調查和問責處置打下堅實基礎,還要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做到關口前移、防患未然。
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就是要把監督挺在前面,在“治未病”上積極作為。從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強調“在用好第一種形態上深化,下功夫加強日常管理和監督,使批評教育成為常態,關口前移、防患未然”,到三次全會指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咬耳扯袖、紅臉出汗,貫通運用‘四種形態’”,再到四次全會明確“注重運用談心談話防微杜漸,監督前移、做實監督、增強實效”,本質上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要早打招呼早提醒,筑牢防止黨員干部犯錯誤的“第一道防線”。
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對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干部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應當看到,當前監督工作和“治未病”的目標之間還存在一些差距。有的思想認識上不到位,實踐中只重視發現問題,忽視防患未然;有的害怕得罪人,對有問題的監督對象尚且不敢“唱黑臉”“當包公”,更談不上把監督工作做到前頭;有的不善監督,對于如何“治未病”思路不寬、辦法不多……這些問題和短板要在實踐中找到破解之策,有效加以解決,真正推動監督下沉、監督落地,使監督規范化常態化。
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要把第一種形態用到位,堅持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紀法威懾相結合,持續用力、成為常態。做好紀檢監察工作,懲戒、處分只是手段,讓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受教育、明紀律、知敬畏才是根本,當他們游走在違紀違法邊緣時,發揮監督探頭作用,助其懸崖勒馬、回到正軌,有利于最大限度防止監督對象出問題。要善于采取談話函詢、研判政治生態、列席民主生活會、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多種方式,從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抓起,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防止未病變已病,防止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從“好同志”變為“階下囚”。
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要在精準上下功夫。以談話函詢為例,不少地方積極探索,讓談話提醒更精準、更有效。比如,結合監督對象的工作崗位、性格特點、日常表現等多重因素對癥下藥、制定談話方案;比如,開展分級分層談話,緊盯“關鍵少數”“關鍵崗位”,建立領導班子成員全覆蓋個別訪談、部門領導和重要崗位干部定期提醒談話等機制;比如,加強談話函詢工作跟蹤問效,避免“一談了之”“一函了之”……這些嘗試正是為了提升談話函詢針對性、實效性,讓干部感受到監督、習慣被監督,使日常監督的約束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上醫治未病,幫助人們提前做好預防,不給疾病萌發的機會,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監督工作亦然,在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犯錯誤之前,以有效監督把問題解決在未萌之時,確保其正確行使權力,成本低、代價小,是最節約有效的方式。黨組織要把對干部的監督管理功夫下在平時、放在日常,切實抓早抓小抓苗頭。紀檢監察機關要敢于監督、善于監督、規范監督,使監督更加聚焦、更加精準、更加有力。黨員干部要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不要因為監督關口前移就有思想包袱,說到底,“治未病”“防未然”對自己正是一種保護。(李鵑)
相關新聞
- 2020-10-21巡視巡察一體推進 建立上下聯動監督網
- 2020-10-21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監督執紀問責 嚴查失職失責 督促補齊短板
- 2020-10-19觀察 | 破解高校一把手監督難
- 2020-09-15嵌入式、體驗式、點對點…監督促就業政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