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嫦娥五號返回器載著月球“土特產”平安歸來。
同一時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掌聲響起,工作人員起身、握手、擁抱,互相祝賀;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75歲的葉培建院士也在現場,他已經熬了好幾個通宵,一直在北京航天城關注嫦娥五號的動態。
2020年,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探、登、駐”宏觀三步走計劃翻開新篇。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背后,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是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堅實步伐。
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一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衛星導航系統事關國運民生。1994年,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毅然決策啟動北斗一號工程。當時,中國面臨西方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
星載原子鐘,是北斗導航衛星的“心臟”,起初依賴進口,受限多。“關鍵產品、技術不握在自己手里,就像沙漠里建高樓,沒有基礎不牢靠。”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下定決心,帶領團隊攻克原子鐘難關。
如今,“中國心”跳動有力。“從圖紙上的‘想象’,到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應用在北斗導航衛星上,體現了我們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謝軍說。
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實現國產化率100%——中國本色,是北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星空璀璨,大海同樣妙不可言。19年前,葉聰從大學畢業,一進入中國船舶七〇二所,就接觸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蛟龍”號于2002年立項,目標定在水下7000米,而當時我國載人潛水器最深只能下潛600米;10年后,“蛟龍”號問世,目標達成。
7000米不是終點。2016年,“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立項,核心任務是研制全海深萬米載人潛水器。
2020年,“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標志著我國具備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參與國家科技進步的歷程,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說。
回望2020年,從最高的山到最深的洋,中國風采非同凡響——
攀峰測高。12月8日,習近平主席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高程為8848.86米。此前,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在北斗、5G、多種測繪技術的加持下,測得史上最高精度數據。
九章問鼎。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飛天追星。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時代,并預計在春節前后被火星捕獲;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預定軌道,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用好新型舉國體制這個獨特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矢志不渝推進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嫦娥五號功成歸來,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探測器還將實施第二次采樣返回、月球極區資源詳查以及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和技術利用等,中國探月不會止步。
從1978年被急調入京、主持研究一粒國外贈予的黃豆大小的月巖,到如今見證中國自主采回約2公斤月壤,85歲的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親歷了中國探月的每一步。“未來,我們還要建月球基地,載人登月也在籌備當中。”歐陽自遠滿懷期待,“我們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相關新聞
- 2020-12-18紀檢監察機關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強化監督 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0-12-17把準歷史方位 增強現實擔當
- 2020-12-16手記 | 帶病提拔被叫停
- 2020-12-16紀檢監察機關以強監督保障政策落實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升級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