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剩余的瀘水市、福貢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全州完成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整體脫貧的跨越,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和怒族實現了整族脫貧。為落實“四不摘”要求,怒江州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對11個州級行業扶貧部門主要負責人和有關派駐紀檢監察組負責人進行集體約談,部署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我們將保持重心不變、力度不減,推動有關部門將低保金、生態護林員補貼等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及時發現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鞏固拓展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怒江州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聚焦老少邊窮等脫貧攻堅重點地區,圍繞“四不摘”政策精準監督,緊盯重點對象、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推動有關部門壓實責任,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11月14日,隨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和全疆其他地州9個縣一同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各縣(市)實現全部脫貧摘帽。
“我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學會了新手藝,以后的日子更有奔頭了!”易地扶貧搬遷至阿克陶縣絲路佳苑安置點的艾拉努爾•吾普爾和丈夫開了一家手工藝合作社,帶動周邊20余戶搬遷居民就業。在該縣紀委監委監督保障下,合作社、種植大棚、集中養殖等產業格局逐步形成,當地群眾同全州其他柯爾克孜族群眾一樣,“放下羊鞭,拿起鋤頭,走進工廠,融入市場”。
為健全完善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克州紀委監委整合州縣鄉三級紀檢監察干部力量,設立鄉鎮(街道)紀檢監察協作區15個、村(社區)監督片區120個,建立常態化監督檢查交叉察訪機制,圍繞民生領域便民服務、惠民政策落實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開展交叉監督。
11月20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仫佬家園”社區,仫佬族群眾穿上節日盛裝,編唱仫佬族山歌,慶祝整縣脫貧摘帽。為解決搬遷后的產業發展和就業問題,該縣通過流轉3000多畝土地,落實后續扶持資金4850萬元,實施后續產業扶持“三千工程”(一千畝紅心獼猴桃、一千畝毛葡萄和一千畝百香果),讓每個搬遷貧困戶都享受一項產業分紅,實現搬遷群眾后續扶持產業全覆蓋。
在近期的監督檢查中,羅城縣紀委監委發現,由于產業扶貧項目生產經營周期較長,相關職能部門后續監管薄弱,搬遷戶分紅或純收入分成等權益難以保障到位。該縣紀委監委強化扶貧產業后續管理的日常監督檢查,向縣扶貧辦及易地扶貧搬遷管委會等責任部門發出監督提醒通知書,要求及時分解工作任務,明確各環節責任,推動建立健全相關資產后續管護制度,規范臺賬管理、運行管理,確保搬遷戶收益穩定。
防止返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任務。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我國東部中朝邊境,該州紀委監委著力推動相關職能部門運用大數據平臺構建三級監測預警機制,將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納入監測范圍。啟動掛牌督戰工作機制,通過一線調研、一線督戰,精準落實到戶到人,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幫扶,一旦有新致貧人口,及時納入幫扶范圍,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掉隊。
“脫貧戶抗風險能力弱,容易因病、因災、因學導致返貧。”吉林省鎮賚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脫貧摘帽后,該縣紀委監委分層分類精準監督,針對“升學戶”,重點關注免補政策落實情況,比對扶貧數據庫,檢查是否存在漏補問題;針對“患病戶”,督促當地衛健部門落實醫療救助政策,監督檢查建檔立卡戶新農合參保情況;針對“無產業戶”,監督資金落實使用及幫扶責任人、村居干部在產業扶貧中的履職情況。
在革命老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紀檢監察機關聚焦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群體等強化實時實地監督檢查,各派駐紀檢監察組對駐在部門就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飲水安全、產業就業等工作建立專門臺賬,壓實脫貧攻堅職能部門監管責任。開展聯動監督,注重發揮財政、農委、住建、審計等職能部門監督作用,倒逼各責任主體落實好脫貧后續各項工作。(記者 楊文佳)
相關新聞
- 2020-12-28紀檢監察機關緊盯養老惠民政策落實積極履職
- 2020-12-28加強新時代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工作
- 2020-12-28紀檢監察機關前移關口扎牢制度籠子
- 2020-12-22從嚴從實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