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弘揚科學精神,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是發展形勢所需、大勢所趨。科研誠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正所謂沒有好的土壤,就不會長出好的莊稼;中國的科研水平怎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科研環境。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屢見報端,比如博士研究生不知知網為何物,不同高校兩篇碩士論文雷同,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學術不端問題已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必須大力倡導學術誠信,凈化學術環境,確保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現。
學術不端突出表現在論文抄襲、學術造假、侵占他人成果、偽造學術身份、騙取科研補貼等等,對國家科學創新和科技進步危害很大。以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例,科技發展靠人才,高端人才靠教育,而畢業論文本身既是高校畢業生科學、文化的原創成果,也是遴選人才、進一步充實科研隊伍的重要手段。論文抄襲、代寫一旦成風,高校學生失去的不僅是對待學術嚴肅態度,對科學規律的鉆研、創新精神,最終影響的是科研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
科研項目、科研成果造假,更是直接影響國家科研資源的配置。一些造假的學術項目表面數據光鮮,渾水摸魚,侵占掉真正需要支持的項目資源,如不加遏制,將很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使科研資源錯配,造成浪費。正因如此,在國家“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時期,學術誠信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學術誠信是道德自律的基本要求。誠者在己、在內,坦蕩磊落,真誠無偽;信者對人、在外,言必信,行必果。韓非子云:“內外相應,言行相稱”。學術誠信要求做學問者胸懷赤子之心,對科學真理以誠,孜孜不倦,執著追尋,求真去偽;對名利以信,不沽名釣譽,更不能欺世盜名。在新中國科學史上,從錢學森、鄧稼先到黃大年、南仁東等等,這些德才兼備的科學家們淡泊名利、潛心鉆研,其科研成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學術誠信受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在我國新頒布的《民法典》中,誠信是基本原則之一。由于我國知識產權立法起步晚,導致過去一段時間盜版、抄襲屢見不鮮,違法者即使被抓,懲處力度有限,違法成本較低,而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學術不端不再是無關痛癢的個人行為,將要受法律的嚴格約束。
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實現國家“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科技發展目標,倡導學術誠信、凈化學術環境任重道遠,需要高校、研究機構、政府有關部門等多方共同發力,并持之以恒。政府有關部門要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法等制度層面從嚴管理,提高學術不端的違法成本。建立學術誠信黑名單,納入個人征信體系;加大管理力度,整頓打著培訓幌子有償代寫論文的灰色地帶,對“槍手”依法嚴肅處罰。各級學術機構更要加強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審核,對造假行為堅決打擊,絕不姑息,凈化學術生態,還科學研究一方凈土。(趙志鴻)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