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管子說,“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孟子也說,“不用賢則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國語·楚語》記載了王孫圉論楚寶的故事。晉國大夫趙簡子以美玉為寶,而楚國使者王孫圉則不以為然,說楚國從未以白珩為寶。在王孫圉看來,“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楚國之寶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辭令的觀射父、善陳述先王經典的倚相,都是無價之寶。在對待什么是寶物上,即可判斷晉國和楚國的發展走向和未來命運。
得賢則興,失賢則亡。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彼弱我強、彼衰我盛的時代。探究起來,在不同諸侯國的興衰中,有一個根本的內在規律,那就是人才興則國運興,人才衰則國運衰。
戰國初期,魏國憑借人才資源優勢,成就了一家獨霸。然而,百年后接連敗于齊秦楚三國,導致一蹶不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人才出現大規模流失。
魏文侯時期,十分重視人才。他堅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起用樂羊為大將攻打中山國,任用西門豹治理邊防重鎮鄴城,放手讓李悝變法圖強。在魏文侯看來,“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正是如此看重人才、重用人才,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然而,后來的魏惠王卻沒有繼承先輩以人才為國寶的傳統,開始視珍品為國寶。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有十顆大珍珠,每顆直徑都在一寸以上,光芒可以照亮前后左右十二輛車子。相反,齊威王則視四大“重臣”為國寶,“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對待人才的境界高下立判。
一旦不重視人才,人才的流失就成為必然。吳起、孫臏、商鞅、范雎等,這些赫赫有名的大才無一例外被迫出走。這些人之前都曾為魏國所有,最后卻被他國所用。魏國人才的流失,意味著其他諸侯國人才的增加。人才的一增一減之間,是國力的此強彼弱。魏國拱手讓出的,不僅是人才,更是國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著名人才叫賈誼。他博覽群書,閱遍古今,對歷史有深刻總結,對現實有真知灼見。但賈誼并未得到很好的任用。清代學者袁枚認為,“生用其所施,必遠過晁、董。”賈誼的政治方案若能實施,其成就必遠超晁錯、董仲舒。清人湯鵬在其著作《浮邱子》中將漢文帝棄用賈誼與燕惠王棄用樂毅、楚懷王棄用屈原等并列:“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們黨對人才極為重視,始終把人才視為第一資源。黨的十九大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事實證明,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哪個國家存有人才的優勢,哪個國家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人才意識和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道,努力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讓人才優勢展現出來,使之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作者: 桑林峰)
相關新聞
- 2021-09-16抒稻黍風情,寫魚蟲生趣
- 2021-09-15指點漢陽紅樹,流水依然
- 2021-09-14真根堪細嚼 肉食鄙無謀
- 2021-09-13盡心向前,不得避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