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簡、出入關刺、回鶻文木活字、三彩牽駝俑……“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正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上世紀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宮午門舉辦展覽。時隔70年,故宮和敦煌再聚首,兩大文化遺產以其超越時空、融匯古今的獨特魅力,讓參觀者深刻感悟中華文化偉大的融合力、創造力和生命力。
從西雁翅樓的“絲路重華”,到午門展廳的“萬象人間”,再到東雁翅樓的“保護傳承”,遠在大漠的千年瑰寶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展覽共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一幅幅敦煌壁畫臨本,多身復制彩塑,觀眾可以通過展品了解敦煌發展史、石窟的營建與壁畫雕塑藝術。最令人驚嘆的是午門西馬道下的復制洞窟展廳,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號窟、第220號窟和第320號窟三個復制洞窟。整窟臨摹“搬”到午門腳下,置身洞窟內可以沉浸式感受敦煌彩繪洞窟的魅力。歷史的饋贈、文化的寶藏、創新的表達,讓人近距離體驗敦煌石窟與故宮的獨特魅力。
走進故宮看敦煌特展,不僅是一種視覺享受,也是一次特殊的文化之旅。無論是壁畫中的飛天形象,還是使用的繪畫手法,或是塑像手法的演變,透過多元的藝術風格,觀眾真正讀懂了敦煌是多元文化造就的藝術寶庫,更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氣度和胸懷。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敦煌盛大輝煌且古老神秘。對于鬼斧神工的石窟藝術、精妙絕倫的彩塑、流光溢彩的壁畫,人們不僅驚奇感喟,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也希望揭開敦煌神秘的面紗,期待探尋背后的奧秘。莫高窟的洞窟開鑿是如何完成的,塑像是如何塑繪的,壁畫是如何繪制的,艷而不俗的色彩是從何得來的,這些盤亙在觀眾心中的疑問也能在展覽中找到答案。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石窟藝術1600多年來綿延至今;故宮建造于600多年前,紅墻黃瓦氣象非凡,飛檐翹角空靈秀麗。時間相隔千年,空間相距千里,藝術風格各有特色,但是這場相遇卻讓參觀者感受到和諧共生、美美與共。故宮建筑本身的宏大雅美、頂部藻井的絢麗多彩和敦煌壁畫的奪目色彩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這固然由于展陳設計構思精妙、別具匠心,把敦煌和故宮兩大主體巧妙融合其中。展覽中故宮選擇的文物都帶有敦煌和絲路元素,展墻上展現敦煌壁畫的經典作品,而展臺上的文物又與壁畫內容相呼應。從深層看,作為中華文明千年華彩匯聚的兩大代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及利用的兩大基地,敦煌和故宮的文物血脈相連,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序和千年不斷的強大生命力。
展覽名為“敦行故遠”,不僅表現敦煌與故宮的相遇,也寄寓著保護好、傳承好兩大文化遺產的深刻寓意。展覽專章介紹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走過的不凡歷程,彰顯出中華民族保護文脈的堅定決心。面對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如何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時代之問。這場展覽吸引人們走進故宮、走近敦煌,為人們理解和讀懂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越來越多的人懷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心、敬畏之心感受文化遺產的神韻,才能真正實現“敦行故遠”的美好希冀。(作者: 李鵑)
相關新聞
- 2021-09-28作文須有宗有趣有開有闔
- 2021-09-28為人樹起脊梁鐵
- 2021-09-27心如止水澄清
- 2021-09-24《中國共產黨監督執紀史話》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