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告訴我們共和國勛章的含金量
慶祝建黨百年展播電視劇是怎樣燃爆熒屏的

電視劇《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劇照(資料圖片)
“如果不明白共和國勛章的含金量有多重,那就來追這部劇感受一下吧。”電視劇《功勛》播出后,這是一位年輕觀眾對這部劇的評價。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電視劇《功勛》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播出第二周,吸引超五成(56.411%)新觀眾,回看用戶規模穩列黃金時段電視劇第一,較上一周上漲32.9%,四頻道每集平均綜合收視率0.917%,收視吸引力強。
至10月13日,“電視劇功勛”微博話題閱讀量5.4億,豆瓣評分高達9.1分。在保持豆瓣口碑評分穩居首位的同時,熱度持續攀升,目前已升至國內影視作品電視劇榜首位。
總導演:
我真真切切被功勛英雄的事跡所感動
《功勛》是一部單元劇,由8個故事“拼盤式”組成,無論制作還是宣傳,難度都極大,做不好就容易“四不像”或者“虎頭蛇尾”。
但是,《功勛》硬是憑借著高口碑闖入了人們的視線。
在第一批“共和國勛章”頒發之后不到一個月,電視劇《功勛》的籌備工作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廣電總局的同志找到鄭曉龍,希望他能接下這個任務,鄭曉龍心里打鼓,就沒當場答應。
鄭曉龍是誰?他曾長期擔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負責人,不同年齡段的人應該都看過或知道他的作品。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在隨后的從藝生涯中,他的作品《金婚》《甄嬛傳》《紅高粱》和《羋月傳》等都是觀眾認知度極高的佳作。
“我了解到,總局領導找我做導演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我拍的片子老百姓比較愛看,收視率高。于是,我就想著,那這回我就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者結合一下。我把一摞功勛人物的材料抱回了家。只有做足了功課,我才知道能不能拍,怎么拍才好看。這一看,我就扎進去了。”
原來,這些人的事跡如此吸引人,他們不僅有偉大的事跡,還有著鮮為人知的感人細節。比如申紀蘭,都知道她連任13屆全國人大代表,但鄭曉龍看了資料才知道,原來男女“同工同酬”是她提出來的,為新中國的婦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越看越入迷,我真真切切被這些人的故事感動了。”
大概又過了二十天左右,廣電總局的同志又跟鄭曉龍聊起《功勛》的創作,他就開始講這部劇應該怎么拍:這些人為什么能成為功勛,最閃光的地方在哪里,我們要將他們的人生際遇和人生境界表達出來。
“越聊越興奮,越聊越深入。他們一聽,你功課做得這么細致,那肯定得你來當總導演啊。就這么著,這事兒就算定下來了。”
抗美援朝:
李延年最大的高光時刻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對它第一單元的第一觀影感受就是‘上癮!’,直接一口氣刷了6集,將其全部看完,然后……我又回去重看了一遍,給自己解饞。”一位觀眾看完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激動不已。甚至有人評價這一單元“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電視劇領域里又一新的高度標桿”。
據了解,《能文能武李延年》最初是從解放戰爭開始寫的,講述李延年如何成長為一個勇敢的解放軍戰士,然后又寫他參與湘西剿匪,最后才是抗美援朝。但是,李延年最大的高光時刻其實就是在朝鮮戰場的346.6高地上。正是那一仗,讓他成為了活著的國家一級戰斗英雄。
所以劇組認為,時長有限,前期的情節可以全部砍掉,單把抗美援朝的故事講透了就好。
不光是這樣,劇組還得給觀眾說明白,李延年有什么與眾不同。他是指導員,是政工干部,但能文能武,他不是過往戰爭劇里那些總給戰士提槍換鞋的政工干部,而是能在各個方面增強部隊戰斗力的指導員。
比如,劇組設計了一句在劇中堪稱經典的臺詞:信任也是戰斗力。
《能文能武李延年》導演毛衛寧的父親就是一名軍人,而且與黃繼光是同鄉、曾同在一個新兵連,他多次和毛衛寧講述自己與黃繼光抗美援朝的故事。這讓毛衛寧對軍人有著深厚的感情與深刻的理解。
領受任務后,2019年,毛衛寧前往廣西軍區南寧第三離職干部休養所,見到了91歲的李延年。
英雄就是英雄,李延年和毛衛寧聊了三四個小時還不覺得累。這讓毛衛寧大受觸動:“后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李延年同志是戰斗英雄里職位最小的,他其實是眾多為戰爭作出貢獻的普通戰士的代表。他其實是做了每一個英雄都做到的事情。”毛衛寧捕捉到了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李延年對那些犧牲老戰友們的懷念。
這個要素在劇中轉化為一本“戰場日志”,劇中李延年反復強調:“要記下每一位戰士的付出,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也正是這本“戰場日志”,在熒屏上再現了志愿軍的鮮活群像,讓我們看見了70多年前浴血奮戰的年輕身影。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延年的飾演者王雷,感覺他把這個角色演活了。據了解,拍攝時,他和每一位演員一起吃一起喝,在戰壕里工作或者休息,認真揣摩當時的每一處情境和細節。在他的理解中,槍聲一響,我們的每一位戰士都是為國家不懼犧牲,李延年則在關鍵的時候做出了非常正確的決定。“他的這種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能夠把大家的熱血,把大家的精氣神擰在一起。這是他不一樣的地方。”
《屠呦呦的禮物》:
拍出科學家的風采
《屠呦呦的禮物》,則是由鄭曉龍執導的單元,而且是他和妻子王小平合作拍攝。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的王小平生長在一個科學家的家庭中,父親研究的是自動化遙控,母親研究生物化學。母親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正是屠呦呦“523工程”的協作研究單位,她生前一直希望他們能拍一部關于科學家的作品:“你寫過那么多人物,為什么不寫寫科學家?”
為了卻母親生前的心愿,鄭曉龍與王小平決定拍攝屠呦呦單元。
在創作中,他們發現這個人物十分有特點,是一個非常極致的人物。比如,她做事特別專注。“到了什么程度呢?比方你倆是同事,在路上見到之后跟她打招呼,她都不會理你的。不是因為高冷,而是她沒看見。就算你住在她對門好多年,想讓她認識你也很難。她有一個自成一方的小世界,或許正是由于這種專注,才讓她發現了青蒿素,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這讓他們感覺屠呦呦和自己身邊的科學家很像,一下子就拉近了心靈距離。他們去采訪屠呦呦的同事,讓大家說一下屠呦呦的愛好,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她喜歡做實驗!”
在創作中,大到建筑物上貼的大標語、語錄牌、公共汽車,小到幼兒園里的教具和小人書,劇組都要還原出當年的樣子。
為了拍一場做實驗的戲,鄭曉龍和王小平反復向專家確認,“酒精燈放得對不對?試管和量杯擺放有誤嗎?實驗器材哪個放前哪個放后?包括顯微鏡,更新換代很多年,劇組最后借來的對嗎?”鄭曉龍和王小平幾乎把臉貼在監視器上,尋找每一個可能出錯的細節。
正因為如此,《功勛》成功地在青年群體中破圈,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制作團隊:
這部劇一定要說清楚他們為什么是功勛
在分組導演的選擇上,廣電總局推薦了一部分,鄭曉龍推薦了一部分,整體而言覆蓋了多個年齡層,同時有男有女,再由導演們出馬,各自尋找與自身相匹配的編劇。
演員的挑選也格外慎重。廣電總局提出了四條標準:德藝雙馨、形神兼備、演技高超、功勛本人同意。
事實上,八位功勛在演員的問題上并沒有做過多的糾結,反倒是編劇的采訪不是一帆風順。因為功勛們年紀都挺大了,幾乎都在90歲以上,他們的精力不足以應對長時間的采訪,而且通常很少談到自己的事跡,總是強調別人的功勞。
幾乎每個組都遇到了這個現象:功勛們都希望主創不要光寫他們,而要把集體寫進去。導演和編劇為了獲得一手資料,下了好一番功夫。
在創作過程中,整個劇組達成共識:這部劇一定要說清楚的是,他們為什么是功勛。首批“共和國勛章”頒給了這八個人,那么這部劇就必須給觀眾講清楚,他們的勛章是怎么來的。
同時,要全部采用現實主義的拍法,按照真實的生活邏輯創作。真實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特點,拒絕偽激情、偽崇高、偽忠誠。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片頭,可以說是王炸一樣的效果。因為,現在看電視劇,很少有人看片頭,一般都是自動跳過,但是《功勛》的片頭很不一樣,令人始料未及:
利用技術特效,讓演員邁著從容堅定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走著走著,逐漸變成了功勛英雄現實中的容顏。
對此,總導演鄭曉龍說:“演員從遠處向鏡頭走來,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變老,最終成為真實功勛的模樣,這個片頭創意早就有了。”
接下來,他們找到特效公司——要通過特效公司的“換臉術”實現演員與功勛之間的頭像轉化。
劇組把八位演員召集到北京,把每個人走過來的鏡頭都拍好,并開始進行三維掃描。但這時最大的問題來了,功勛人物們不可能來走一遍并進行三維掃描。
怎么辦呢?只能用照片了。一開始讓家屬拿照片,后來發現都不能用,因為清晰度不夠。最后用的是給他們頒發獎章時的照片。有了圖片后再開始給每個人建模,特效公司照著一點點摳,從頭發到面部紋理,每個細節都要到位。
光這個工作就用了小半年。
所以播出后,片頭竟然獲得了令人驚奇的效果。有的觀眾為此把片頭接連看了好幾遍,就是想看看這幾位演員是如何完成變臉的。
這部劇自開播伊始,就取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認可。新媒體平臺報道、短視頻和相關話題熱度持續攀升。“全民致敬功勛”、“看功勛學功勛敬功勛”、“張富清一條褲子穿30年”等16個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廣大網民在相關話題下紛紛表達觀劇感受的同時,更表示被功勛們的精神力量和高尚品格所感動。
網友評價:“每個場面都很燃,每個故事都很精彩。”“如果不明白共和國勛章的含金量有多重,那就來追這部劇感受一下吧。”也有網友對劇中的故事意猶未盡:“這部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為了祖國和人民奮斗的功勛事跡,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奉獻一生的功勛精神,這樣的電視劇應該多拍。”(穆鐸)
相關新聞
- 2021-10-14監督哨 | 租賃協議引出案中案
- 2021-10-14平川:跟蹤督辦 企業開辦實現“零費用”
- 2021-10-14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之七 | 做好新時代選人用人工作
- 2021-10-14書記談|推動統計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貫通協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