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博會首次設置文物藝術品板塊,不僅在于推動形成一個新的藝術品國際交易平臺,更在于推動海外中國文物回流以及中外藝術文化交流。圖為觀眾在進博會服務貿易展區佳士得展位欣賞畫作。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11月10日,第四屆進博會圓滿收官。本屆進博會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企業參展,展會規模和意向成交額由第一屆的30萬平方米和578.3億美元,穩步提升到36.6萬平方米和707.2億美元,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22項,累計進場觀眾超過48萬人次,再次創造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并進的中國紀錄。
開放已成為進博會重要的標志與符號,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從而抵御各種亂流、寒流、逆流,是進博會的重要意義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進博會如何體現三個“不會變”?
張敏:進博會之所以得到各國響應和理解支持,關鍵在于它面對一個急劇轉型、利益分化的世界,尤其是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挑戰和去全球化逆流,主動向世界開放中國市場,用實際行動維護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全球化,明確提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發展的中國方案。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連續四年成功舉辦,為各國企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進一步展示了中國持續擴大開放、推動包容普惠、堅持互利共贏的魄力和決心。
在四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十次提出擴大開放、七次強調更加開放,開放已成為進博會重要的標志與符號。進博會從來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合唱,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從而抵御各種亂流、寒流、逆流,這是進博會的重要意義。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做開放合作大潮里的中流砥柱,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開放型經濟是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進博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致力于維護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切實解決進出口、內外貿、引投資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致力于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世界一流商品和服務倒逼創新突破轉型升級;致力于開發國民內需引導消費,實現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致力于扭轉消費外流提供消費便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述這一切不限于理論探討,早已轉化為前所未有的實踐。目前,全國已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21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圳擴大改革開放正在從方案走向現實,中國政府已批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并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正在培育成長,改善營商環境、保護知識產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持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上宣布,為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將在激發進口潛力、放寬市場準入、營造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深化多雙邊合作5方面加大推進力度,并對上海提出了3點開放要求。目前,這些開放措施均已基本落實。2021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由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印發,要求在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基礎上,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開放樞紐代表著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后,我國全新推出的一種開放形態,在未來中國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
一直以來,進博會都被定位于我國為全世界打造的一個公共產品。可以說,它的“公共屬性”和“公共價值”不僅限于經濟和貿易層面,它所承載的是開放、包容、共享的價值觀,它一次次唱響對于開放世界的憧憬,得到億萬人共鳴。進博會不僅能讓上海、讓中國變得更好,也能帶動世界走向更好的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維護世界共同利益,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同世界分享市場機遇,堅定不移實現內外聯動發展、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進博會本身的時空有限,但其意義和效應超越時空
記者:每年進博會前后,很多話題與關注會轉向討論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如何理解這一概念?
張敏:進博會本身的時空有限,但其意義和效應超越時空,絕不僅僅只是一個交易平臺。要了解進博會的溢出效應,首先要從包括進博會在內的會展業說起。
會展是以有組織現場集聚為特征的交往溝通活動,通過主題化細分的市場化平臺,解決交易稀缺難題,借助現場集聚、充分競爭、直接溝通,實現了貿易投資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消除了傳統生產與流通中采購、推銷滿天飛現象。其突出特點是定向式邀請、跨地域集聚、競爭性展示、多樣化選擇和分散式決策,通過直接溝通、平等溝通、互動溝通等方式產生各行各業各領域規模化交往所必需的認知、理解和信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對外開放、對內放開,全國有外貿經營權的市場主體,從14戶發展到1.4億戶;經貿類展會從一場為主發展到每年超過1.1萬場,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人民幣發展到31.56萬億元人民幣。
如果說會展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功能是促進貿易投資、實現對外開放,那么在此基礎上,會展業還具有突出的創新激勵、品牌營銷、關聯建構、社會整合和文化包容作用。這一點,從上海會展業的成長與經濟社會繁榮的正相關性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2001年,上海代表中國承辦APEC會議,成為我國新世紀發展與APEC成員關系、深化經貿往來與合作的重要歷史機遇。會展業的成長,不斷強化了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特征,持續放大了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對外開放樞紐的城市功能,使上海得以發揮其創新要素全球集聚的優勢,創新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顯著加快。
近年來,為了更好承接進博、辦好進博,中國和上海在一年一年地前進,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落實開放承諾,力爭每年都能成為又一個“更好的自己”。本屆進博會,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上海城市服務保障實現了安全有序、快捷便利、溫馨周到的目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20個出入口布設了107套一體化測溫驗證設備,人員進場“無感知、不停留、可追溯”。截至目前,本屆進博會疫情防控零感染、零發生、零事故。可以說,一場成功精彩的國際性盛會,離不開保障工作的精細有序,更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呈現。
當然,進博會雖在上海舉行,受益的卻不僅是上海。一些參展商在進博會前后還去中國其他城市辦展,凸顯這一國家級展會平臺的加成效應。同時,進博會不止于展品,更匯聚全球智慧。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連續四年舉辦,尤其近兩年為各國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未散、世界經濟復蘇前路坎坷之時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出謀劃策。
進博會舉辦以來,在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在逐步培育中國消費市場,活躍國際貿易,積極應對逆全球化挑戰。具體來說,進博會通過推動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帶動貿易往來、帶動外商投資、帶動產業升級、帶動消費升級,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作用凸顯,不但為自由貿易、多邊體制和全球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賣遍世界”到“買遍全球”,投射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發展邏輯
記者:您剛剛提到進博會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何理解?
張敏:第四屆進博會上,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的各國消費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博會作為國家級展會平臺,其主要目標,除了推動多邊貿易、提供全球公共服務品,更在于以世界一流的商品和服務,擴大進口、促進消費,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大國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動能來自消費。我們認為,進博會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借助會展服務的全局性先導性,發揮國家級平臺的戰略作用,逐一解決相關問題,擴大進口、促進消費,樹立消費信心,為發展集聚新動能。
一是引領消費本土化。進博會采購商背后,是中國龐大的消費人群和購買能力。他們有愿望、有能力、有條件到國外購物。消費升級應當鼓勵。生產和流通有責任主動適應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如果實現消費本土化,我們的GDP增速或將得到顯著提升。進博會著力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擴大進口,讓消費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商品和服務,不但降低了消費成本,而且發展了消費能力。
二是引領供給側改革。世界一流品牌引入國內市場,對我們的企業將形成嚴峻挑戰。企業面對生存危機,不得不直面競爭,以創新研發實現品牌突破,爭做世界一流。與此同時,進博會帶來大幅度、多輪次減稅降費利好,實實在在為企業讓利,使企業有余力創新。既給壓力動力,又給資源能力,促使廣大企業向華為等企業學習,奮發圖強以創新謀突破,走向世界一流,進而會同各國品牌,一起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受益于進博會溢出效應,上海引入了特斯拉,促進了一批本土動力電池和品牌車企崛起,廓清了新能源車市場良莠不齊、低水平重復的被動局面。
三是引領消費升級。把世界一流的商品和服務引入國內市場,創造條件就近消費、便利消費、舒心消費,將打開消費眼界、轉變消費偏好、培養消費習慣,促成傳統消費實現轉型升級。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為轉變意味著從匱乏走向富裕、從單一走向多樣、從集市廟會走向世界市場。比如咖啡消費,進博會前上海咖啡店不到4000家,現在已接近8000家,消費眼界、意愿、水平和規模得以顯著提升。
四是引領平衡發展。通過擴大進口市場,逐步解決進出口、引投資、內外貿平衡,乃至區域發展、各國發展的平衡問題,在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構建過程中,不斷形成我們的特色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擴大進口要求貨真價實、世界一流,勢必促成規則、標準和制度的全方位改革與創新,形成規則制度型開放和商品服務型開放齊頭并進的新開放格局。在此過程中,中國將逐步成長為世界市場的價格發現者、標準制定者、規則維護者和制度設計的參與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
可以說,從“賣遍世界”到“買遍全球”,投射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盛會落幕,我們更應當思考和關注:如何進一步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擴大引進優質產品,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新需求,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 郝思斯 )
相關新聞
- 2021-11-15保持“趕考”的清醒 全面從嚴治黨不放松
- 2021-11-15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 2021-11-15極地科考的中國力量
- 2021-11-15動真碰硬攻堅克難 打掉黑惡勢力“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