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圖為觀眾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學術研究貴在創新。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界推出了眾多優秀的黨史著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100年100事》便是一部通俗而有深度的創新著作。
該書注重歷史細節的描述,文字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同時,又以準確的史料為根據,堅持論從史出,對重大事件的評價嚴謹科學,有理論深度,注重講事實,擺道理。該書的作者都是黨史研究的專業學者,所撰寫的內容又是其研究特長,能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客觀公正。一般說來,學術研究有深度,往往專業術語多,顯得比較枯燥;通俗讀物要求生動活潑,又難免存在不夠嚴謹之處。把理論深度、學術嚴謹和通俗易懂結合起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該書是比較成功的嘗試,有以下幾個特點。
把握整體與突出重點有機結合
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踐行初心使命,百年歷程波瀾壯闊,涉及內容極為豐富,只有從整體上考察,才能把握黨的歷史的主題和本質。該書選題的內容比較全面,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包括人物、事件、會議等各個方面。以“開端:歷史大視野下的中共建黨”開篇,到“精準扶貧: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為結尾,“100事”首尾貫通,構成一個整體,通過清晰的主線將歷史事件的原委敘述清楚,詳略得當,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
中共黨史學科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構建起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許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已經厘清。然而,許多研究成果還僅僅停留在黨史學界內部。隨著信息化和新媒體的發展,對黨史碎片化的解讀帶來不良影響,特別是一些錯誤和虛假信息的流傳更是帶來極大危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現在,一些錯誤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黨史上的失誤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黨的歷史、攻擊黨的領導;有的將黨史事件同現實問題刻意勾連、惡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將黨史庸俗化、娛樂化,熱衷傳播八卦軼聞,對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樂道,等等。”必須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研究重大事件是研究歷史的必經之路,把握關鍵點、轉折點,才能看清歷史真相,才能展現歷史的魅力。該書選擇100件大事,每個問題獨立成篇,用6000字左右的篇幅對重大事件的演變進程、重要理論觀點的形成過程,作出梳理概括,進行評價分析,并對重大問題進行深度解讀,使讀者能夠在了解重大事件、認識重大轉折中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講道理與講故事有機結合
歷史科學是客觀歷史的主觀認知。歷史研究不是材料的堆積,要有研究者的評價和分析。高水平的歷史學著作既要求史料的豐富和準確,更要體現歷史解釋的嚴謹和科學。對黨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既是嚴謹的學術問題,也是敏感的政治問題,要求做到實事求是、恰如其分。
該書以扎實的史料為根據,進行客觀公正評價,是有說服力的。比如,對于長征勝利的評價,有作者新的見解。“紅軍長征取得偉大勝利,不僅在于鍛煉出堅強的革命勁旅,還在于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接近抗日前線的陜北地區,強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的轉變。同時,長征也成為整個中國革命戰爭的一個歷史性轉折點,中國革命從‘左’的錯誤造成的危機中擺脫出來,駛上了正確的航道。”這樣的評價是符合實際的,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
講好歷史故事,增強黨史著作的可讀性,是做好黨史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該書作為一本有理論深度的黨史著作,注重講好歷史故事,通過一些歷史細節的描述和領袖人物的對話,增強了可讀性。比如,在新政協會議討論國歌時,有人發表意見說,新中國即將成立,中華民族已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而這首歌中還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樣的句子,是不是過時了?周恩來解釋說,這首歌在歷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盡管現在新中國成立了,但今后還可能有戰爭,還要居安思危呵!在大家發言后,毛澤東總結說:大家都認為《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最好,我看就這樣定下來吧,歌詞不要改。“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過時了嗎?我看沒有。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勝利了,但是還是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壓迫。我們要爭取中國完全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的斗爭。所以,還是原詞好。周恩來在政協大會上宣布:“我們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以此去鼓舞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鼓舞我們全民族前進。”
又比如,1979年4月,黨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針對廣東、福建兩省提出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城市搞出口加工區的設想,鄧小平表示,只要不出大杠杠,不幾年就可以上去。當聽說名稱定不下來時,鄧小平說:“還是叫特區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談到解決配套建設資金,他又說:“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尋找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中國共產黨人卻在探索的過程中做到更為自覺、堅定、大膽和富有創造性。這樣的敘述和分析,把講故事和講道理結合起來,夾敘夾議,生動活潑,具有可讀性和啟發性。
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有機結合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把這部教科書編寫好、運用好,是黨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可以說,黨史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也是做好黨史學習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信息化時代的影視資料和豐富多彩的展覽都有獨特優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形象生動的學習活動不能取代閱讀。能夠引發深入思考的讀書具有其他學習方式無法替代的優勢和樂趣。
史學著作的體裁對讀者的閱讀有很大影響。中國史學著作浩如煙海,體裁非常豐富,其中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最為常見。近代以來,史學著作主要是章節體,即依時間順序,按章節編排,因事立題,分篇綜論。《中國共產黨100年100事》把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有機結合起來,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呈現獨特而新穎。
傳統的編年體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該書按照歷史循序編排,對中國共產黨每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進行系統梳理,不回避矛盾,對某些歷史時期的敏感事件也進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點評。當然這種編排也考慮到事件的前因后果,時間上又有交叉,這也是符合歷史邏輯的。傳統的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材料集中在一起,記述其過程。該書將重大事件按照歷史順序梳理,既突出重大事件,又展現歷史大發展演變過程。
比如,對于黨史上兩次著名的“歷史決議”,從歷史條件、時代背景、解決問題等角度進行綜合闡述。1945年4月,在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關頭,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建黨以后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1981年6月,改革開放大潮正起,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這樣的編排有助于從總體上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總結歷史經驗、也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每到重要歷史時刻和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都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作為一名黨史工作者,我看過不少黨史書籍,但是閱讀《中國共產黨100年100事》有耳目一新之感。該書既反映了黨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和最新研究成果,又有作者個人的研究成果和新見解新觀點,從總體上看是一部既通俗而又有深度的高質量黨史讀物。(作者: 王炳林 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授)
相關新聞
- 2021-11-16甘肅省紀委監委召開機關干部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 2021-11-16進博會溢出效應不斷顯現
- 2021-11-16監督護航電力供應
- 2021-11-16一以貫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紀檢監察干部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