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陸 明 科技部黨組成員
胡海巖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
吳建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我們該如何理解人才工作的重要戰略意義?如何看待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展望未來,如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探討。
記者: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到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將“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納入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成“人才強國”確立為2035年遠景目標,一系列部署舉措持續釋放加強人才工作的強烈信號。我們該如待看待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陸明: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這一重要論述高屋建瓴、視野宏大、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為新時代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擺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比如,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5年的第29位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一大批優秀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協力攻堅,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合成生物學等重要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辦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領軍企業。
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人才發展仍然存在著隊伍結構有待優化、國際一流領軍人才匱乏、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不足、組織動員機制不完善以及人才政策協同不夠的問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更加凸顯,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空前激烈。面向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都對科技人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主線,以科技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鏈條一體化部署為重點,統籌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構建具有制度優勢的科技人才制度體系,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吳建平: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在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戰場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重要講話,系統總結我國人才工作的規律,提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非常具有遠見性。比如,著力推動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和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組建擅長產出大成果的“高端教研”+“高端工程”人才隊伍,協同創新,引領計算系統關鍵領域的研究,有利于構建我國自主可控的計算系統生態環境,推進面向世界一流和國家急需的科研工作。
記者:當前,人才工作面臨哪些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
胡海巖:我們需要把人才工作放到國際和國內發展大局來分析,進而充分認識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從國際來看,我國人才工作深受中美戰略博弈、全球新冠疫情、新一輪科技革命等國際競爭合作關系和全球化新格局的影響。在全球化格局重構的背景下,我國未來的人才工作任務需要從單極的、主要面向發達國家的引才思路向多元化、多極化、面向全球的人才引進轉變,甚至要從培養一批能熟練運用俄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進行交流的青年科技人才做起。
從國內來看,我國的高質量發展亟須人才結構的調整、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人才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目前,我國科學家中能提出新學說、開創新學科、具有世界重要影響者為數不多,制約著我國基礎研究跨入世界一流。在集成電路、軟件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我國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數量、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足,嚴重制約了產業升級轉型。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這些都需要久久為功,下大力氣解決。
吳建平:我認為,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可以概括為“深水區”“無人區”“競賽區”。第一,人才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目前,我國人才體制改革已經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矛盾阻力錯綜復雜,利益糾葛千頭萬緒。想在“深水區”里逆流而上,就要敢于冒險,不僅要啃“硬骨頭”、抓“牛鼻子”,還要繼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陳舊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體制機制。
第二,科技前沿規劃進入“無人區”。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一些領域的科技發展已取得重大突破,有的還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躍升。未來科技前沿方向的規劃將進入“無人區”,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將越來越少。當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的區域,如果沒有“摸著石頭過河”的闖勁,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膽識,就難以在科技前沿留下腳印,并占領一席之地。要想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只有“敢為天下先”,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水平,作出更多重大原創成果,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
第三,全球環境進入“競賽區”。在當今國際環境中,部分敵對勢力視叢林法則為圭臬,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手,并妄圖阻撓或中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世界其他各主要經濟體也均在持續加強與完善國家頂層科技戰略布局與戰略科技力量部署,全球環境已經進入“競賽區”階段。誰能在未來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誰就搶占了全球發展的制高點。
記者: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陸明: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強化政治站位,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牢牢把握2025、2030、2035、2050這四個時間節點,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強大動力、思路舉措,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抓出成效,以“第一資源”強化“第一動力”,以人才強、科技強支撐國家強。
二是堅持自主培養與引進人才并重,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科技人才。切實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全面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強化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要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提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全球視野和國際化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引進用好人才創造條件,提升全球一流人才吸納承載能力。
三是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推進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指導意見的落實,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深入推進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積極為科研人員松綁,保障科研人員科研時間,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深刻把握戰略科學家的內涵和定位,堅持實踐標準、長遠眼光,堅持第一線、主戰場、大兵團、大成果,大力發現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人才使用機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和科研組織體系改革,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用好用活各類科技人才。
四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突出價值引領,加強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和典型示范帶動,廣泛宣傳具有家國情懷、潛心研究并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團隊的先進事跡,增強科技人員的職業榮譽感。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應給予表彰獎勵。保障科技人才合法權益,著力營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關心人才的社會氛圍。切實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和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擔當奏響科技強國的時代強音。
胡海巖:我認為,需要從加強人才力量統籌、人才引進與培養、人才保障、人才環境生態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改革。
第一,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加強人才力量統籌。我們應更好發揮“黨管人才”制度優勢,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加強人才工作的頂層規劃,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打破單位間界限,統籌力量,形成合力,解決關乎國家創新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
第二,遵循人才成長和流動規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引進上,要適應人才全球流動的趨勢和特點,通過設立人才“高地”、人才“特區”等方式,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人才政策。
第三,全方位加強優秀人才的自主培養。在新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我國未來發展迫切需要自主培養的優秀人才。新一代優秀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學術基礎,能夠橫跨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開展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還需要有戰略性思維、深厚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不僅是大學的使命,而且是全社會的責任;不僅要有緊迫感,而且要有長遠謀劃,持續發力。
第四,要重視人才成長的基本保障。當前,中青年學者面臨的競爭壓力、經濟壓力、子女教育壓力等過高,催生了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等負面行為。我們迫切需要探索在市場經濟下新的保障機制,使中青年學者安居樂業,專心從事富有挑戰性的創新工作。
第五,要將人才工作置于全面提升我國創新能力,優化創新體系,完善體制機制的工作中。通過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等多措并舉,著力破除制約人才發揮作用的障礙,建立與世界頂級學術機構接軌的先進制度和創新文化,培育人盡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環境生態。
吳建平:我有以下三點建議:第一,提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能力,著力提升教師在教書育人上的成就感,推動“立德樹人共同體”建設。第二,對標世界一流大學課程體系和我國學術、產業實際,梳理核心課程知識點,瞄準計算機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目標,建設面向重要學科方向的賽課結合培養機制,推動課程育人、競賽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全息育人體系”建設。第三,緊扣學科發展內在規律,進一步優化科研布局,推進面向世界一流和國家急需的科研工作,持續提升在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本報記者 王霞)
相關新聞
- 2021-11-17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
- 2021-11-17原原本本講好黨的故事
- 2021-11-17甘肅省紀委監委召開機關干部會議 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 2021-11-17以偉大歷史主動精神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