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聯】
性存姜桂何妨辣;
味到芩連不取甘。
——清•佚名撰(見《新鐫萬事聯珠》)
【小識】
清代某醫師曾自題一聯于書齋:“性存姜桂何妨辣;味到芩連不取甘”,讀者須從其藥理出發,細細品味。
“姜桂”即生姜與桂皮,既是調料,也是中藥,味道辛辣,但解表益氣,存性善良。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有“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之句,古人常以“姜桂”并稱,喻人之性格剛直而心地純正。“芩連”也是中藥,即黃芩、連翹,或黃連,至今仍有“芩連湯”的方子,就以這三味藥為基礎,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眾所周知,黃連等藥味甚苦,可“良藥苦口利于病”,所以這位醫師自比為芩連,只求有功于世,而不以表面討好人的“甘甜”去喪失本真。其名士之風,從這幾味藥中可見一斑。
中藥名稱很多,自古就有人喜歡以其藥名來做文章、做對子,尤其貼在藥鋪門口,既切又妙。如舊時蘭州城南某家藥店所書:“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巧用字面之意,瞬間與顧客拉近距離。再如另一藥店聯:“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濟世;天仙鳳仙威靈仙,仙方救人”,懸壺濟世,仁心于巧中可見。
筆者曾收藏一前人手稿殘片,上有一副藥名聯:“檳榔牽牛耕常山,加緊后方生產;將軍大荔鋤草寇,安定國內民心”,聯中檳榔、牽牛、常山、將軍、大荔、草寇都是藥名,從文字可知,這應是寫于抗戰時期,作者以此巧思用來激勵人民,可謂仁醫大愛。(嘉南)

(書法作品由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提供 作者 吳國湘)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