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冰狀雪制作團隊正在使用Z字形注水器對雪面進行注水。 (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場館運營分公司供圖)
湛藍天空下,巍峨的小海陀山銀裝素裹,條條雪道如同白色蛟龍穿行山間,氣勢十足、令人震撼。從北京城區驅車百余公里,便到了緊鄰明長城遺址的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隨著冬奧腳步的臨近,這里也覆蓋了皚皚白雪。
近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先后啟動人工造雪工作,在這里國內冬奧標準冰狀雪賽道實現了零的突破。為何高山滑雪項目要使用冰狀雪賽道?如何打造一支合格的冰狀雪賽道?
“雪飛燕”造雪靜候冬奧
11月15日上午,伴隨著數十臺造雪機發出的轟鳴聲,位于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有著“雪飛燕”之稱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開啟賽時高山滑雪項目造雪工作。
高山滑雪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極強的速度感和觀賞性。承擔這一項目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設7條雪道,全長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可達900米。此處將舉辦高山滑雪滑降、超級大回轉、大回轉、回轉等11個小項的比賽,共計產生11塊金牌。
這里是國內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比賽場地之一。
“高山滑雪中心造雪工作將在山頂出發區和結束區同時進行,逐漸向中間區域靠攏,為了預防極端天氣出現對冬奧會造成影響,保障冬奧會順利進行,造雪團隊會在完成既定造雪計劃之后繼續進行造雪工作,也就是把雪造更多一些更厚一些。”建設單位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場館運營分公司賽事媒體部總監惠士橋介紹,造雪團隊由中方及外方人員共計20人組成,分兩個班次全天24小時持續作業,投入使用造雪設備170臺。
要打造一條符合國際雪聯要求的比賽賽道,造雪工作作為賽道制作的第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惠士橋告訴記者,根據國際雪聯標準,賽道的每個方位造雪厚度均達到2米。此外,考慮到部分區域日照充足,厚度將達到3至5米。在零下30攝氏度、風速達11級暴風的半夜室外環境下,隊員們不停巡檢,隨時排查隱患解決問題,以保障造雪任務按時完成。
為保障冬奧造雪工作順利進行,北控京奧公司在雪季前對造雪系統及泵站設施進行了全方位的檢修及整體測試,確保冬奧賽事期間造雪作業萬無一失。
隨著造雪作業的開啟,冬奧高山滑雪賽事保障工作的大幕正式拉開。
“壓雪團隊將與造雪團隊密切配合,進行壓雪及推雪作業,高山救援隊24小時輪班值守保證賽區工作人員作業安全,在造壓雪作業完成后,賽道防護團隊將開始進行各雪道防護網安裝作業。”惠士橋介紹。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趙衛東表示,從全球范圍雪上項目舉辦情況看,為保障比賽用雪質量,國際重大賽事基本采用人工造雪。“人工造雪不會對區域用水安全和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預計于明年1月中旬完成所有造雪任務,確保以最完美的狀態迎接北京冬奧會。
鋪就一條合格的雪上“塑膠跑道”
冰與雪是冬奧會的“靈魂”,打造優質的冰雪賽道,可為運動員創造佳績提供先天條件,又在客觀上增加了競速比賽的激烈程度。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長的滑降賽道起點海拔高度2179米,落差約900米,全長約3公里,平均坡度超過30%,最大坡度接近70%,設計最高時速可達140公里每小時。賽時,這里將角逐滑降和超級大回轉兩項競速項目,這也是整個冬奧會中最刺激的項目之一。
“為了保證雪道內高速滑行,根據冬奧高山滑雪比賽賽道標準,雪道表面必須保持結晶狀態。”惠士橋介紹,這種賽道被稱為“冰狀雪賽道”,對于賽道制作工作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所謂“冰狀雪”指的是一種雪質形態,單位立方米中的雪層很多,水的密度很大,雪的硬度很高,其表面有一層薄的硬冰殼。無論是天然雪還是人造雪,都需要通過注水、板結、塑形才能達到“冰狀雪”的標準。由這種雪制作出的賽道,表面近似于冰面、硬度極高,可以減小雪板和雪道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雪道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高速轉彎的情況下還能保證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讓選手不論第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的相對完美,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冰狀雪賽道還是高山滑雪項目的‘塑膠跑道’。”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告訴記者,“冰狀雪”的制作質量對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及滑雪舒適感,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延長運動壽命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光滑如鏡的冰狀雪賽道如何鋪就?
記者得知,冰狀雪賽道分為兩種且制作過程相對復雜。
一種是競速冰狀雪賽道。“在完成造雪工作后經過反復的翻雪壓雪作業完成賽道平整塑形。直到比賽前夕,將雪道翻開,將雪塊破碎形成約40厘米的疏松層后用水炮進行注水,在注水的同時反復翻壓將濕雪攪拌均勻,確保雪層賽道范圍內冰狀雪層厚度一致,并且沒有大的氣泡后迅速將賽道壓平。經過一段時間的低溫板結和下沉,雪層會自下而上形成一層冰殼,上面的浮雪,再由賽事運營隊員用滑雪板側滑的方式一遍一遍地清除直至形成光滑如鏡的雪道,整個過程需要‘精耕細作’。”惠士橋告訴記者。
另一種是競技冰狀雪賽道。與競速賽道冰狀雪采用澆水的方式不同,競技賽道采用的是注水器注水的方式。在雪道經過初步壓雪平整并通過自然低溫板結后,對雪層含水量進行初步測定,按照國際雪聯要求的賽道含水量標準調整好注水器水壓后,使用一種獨特的Z字形注水器注水。
“整個注水過程需要10到20人的團隊配合,分為4到5組,大家聽哨聲共同作業,配合默契使得賽道含水量保持一致,隨后再由人工推雪推平。”惠士橋說。
這兩種冰狀雪賽道的制作,都充滿著挑戰。記者得知,冰狀雪賽道一般需要在比賽使用的前三天制作完成,超過三天賽道中的含水量和硬度就會發生變化。隊員們要在計劃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注水流程,除了要經過大量的訓練達到默契的配合,更是對每個人意志力的極限考驗。
向制作中國的冰狀雪賽道發起攻關
2016年以前,中國還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
“我國雪務工作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科研基礎薄弱。”王飛騰說,高質量“冰狀雪”生產曾困住了中國的冰雪產業。
相較于普通的大眾雪場賽道,冬奧高山滑雪項目的賽道有著更為復雜的要求,在全年不同的時間、月份、氣溫、風速、風向、日照時間等氣候條件下的冰狀雪制作工藝方面有不同的方法和具體的操作規程。之前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尚屬空白,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保障團隊通過不斷的研究學習,更加深入了解小海陀山地區環境,成功攻克難關。
搭班子、請專家。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保障團隊首先搭建起自己的一套班子,將包括造雪、壓雪、高山救援等國內雪圈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集中起來。同時,根據國際雪聯要求,聘請外籍專家。
“四年間,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保障團隊由中方加外方組成一個國際化團隊,共同造雪、共同壓雪,共同制作冰狀雪。”惠士橋說。
一邊看外籍專家操作,一邊實戰演練,團隊逐步熟練掌控注水量、低溫板結時間、實時監測等技術,并不斷縮小誤差,達到國際雪聯要求的賽道標準。“這其實是一個‘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過程。”惠士橋直言。
作為首次在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區舉辦的冬奧會,如何應對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現的極端天氣成為北京冬奧會賽道制作面臨的挑戰之一。
“考慮到三月份舉辦冬殘奧會時溫度會有所上升,為了保障冰狀雪賽道的硬度,需要運用一系列技術手段。”惠士橋介紹。
此外,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天氣會加速雪面的融化。對此,團隊提前應對,對比賽場地進行了大量的工程改造,土表增加植被,并加蓋隔離網,使得沙石不易被風帶起。
冰狀雪賽道的制作并不僅僅靠技藝,還要靠各部門之間的配合。
“拿壓雪來說,在制作冰狀雪賽道的過程中,壓雪團隊面對的是接近于極限工作坡度的壓雪作業,隊員們要充分考慮壓雪機作業路線,既要保障雪道塑形作業達到相應的技術標準,又要防止鋼絲繩彈起等安全問題,還需要兼顧雪質、絞盤拉力,以及雪崩和隨時可能溜車的危險。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不可控因素,隊員們需時刻關注壓雪車設備的技術參數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雪道制作、雪道修整、雪道壓雪等工作,這對每個壓雪隊員來說均是技術與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惠士橋說。
經過學習及訓練,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團隊已全面掌握不同賽道冰狀雪制作方法,在明年冬奧賽事期間,各團隊將密切配合提前制作好冰狀雪賽道,滿足比賽需求。
打造第一支符合國際標準的高山滑雪賽事保障團隊
零下20多攝氏度,風速達到每秒30米,在陡峭的賽道上,普通人正常站立都非常困難,可有一群人卻不僅要在賽道穿梭滑行,還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協同配合,打磨冰狀雪賽道。
精彩絕倫的體育盛事離不開每個“細胞”的辛勤付出,國內第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背后是國內第一支符合國際標準的高山滑雪賽事保障團隊。
“國內冰雪事業發展較晚,同時‘冰強雪弱’難題由來已久,不同于夏季項目,冰雪項目的開展往往需要條件更高的場地配備與質量更高的裝備、器材。”惠士橋告訴記者,“過去國內并無世界級滑雪賽事的相關辦賽經驗,為了辦好2022年冬奧會,我們必須打造出一支屬于中國的能夠達到世界水平的高山滑雪賽事運行團隊。”
造雪、壓雪、索道、高山救援、賽道安全防護,這支隊伍從最初的十幾人不斷壯大,如今已有百十號人。其中高山救援隊和賽事器材隊,都是從零開始搭建,屬于國內首支專業隊伍。
“不僅要請師傅走進來,我們還要走出去。”惠士橋介紹,團隊曾赴韓國平昌冬奧會觀禮學習,赴高山滑雪世界杯加拿大路易斯湖站、瑞典奧勒世錦賽深入學習了頂級賽事工作流程,實際參與了各類賽道作業,同時參與內蒙古海拉爾極寒訓練、新西蘭多批次反季節外出培訓學習。
在學習與實踐鍛煉中,一支國際化、高標準的運行保障團隊應運而生。
今年2月份,2020-2021賽季“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國內雪上項目測試活動在延慶舉行,這是鑒定我們國家隊能否進冬奧會的關鍵一戰。賽前,因疫情原因外籍團隊無法到場,規定時間內做好白面區域壓雪工作的任務落到了壓雪部王志新的頭上。
盡管是壓雪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但王志新的心里是忐忑的。
“白面”是高山滑雪中心區域工作難度最大的地方,坡度達約70%,已達到壓雪車工作的極限角度。在這樣的陡坡,操縱駕駛龐大的壓雪車絕非易事。
固定好錨點,盤好絞盤,鋼絲繩牽引著壓雪車緩緩向陡坡駛去。要獨立完成如此陡峭區域的壓雪工作,王志新坦言,“當時特別害怕。”
由于坡度大,人在車里會不受控制地向下傾斜,手腳有一點松勁兒,人就會滑下去,而目及之處就是懸崖。這給王志新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
推雪進行到最陡峭的位置,王志新猶豫了。大塊大塊的雪沿著陡坡滾落,砸到旁邊的防護網上。
“當時是上上不來,下下不去,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王志新說。同時,他的心里也憋著一股勁兒,“經驗沒有可以學,但膽量不能沒有,外國人能干好的事情,咱中國人也能干。”
發生在王志新身上的事兒只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保障團隊眾多故事中的一個。他們中有從業十余年的滑雪教練,也有年紀輕輕就能獨立完成競速賽道推雪及壓雪工作、掌握冰狀雪制作方法及流程的骨干,還有許多“00后”的新一代。他們從祖國大江南北而來,克服重重困難,共赴北京冬奧會的冰雪之約。( 本報記者 呂佳蓉)
相關新聞
- 2021-11-23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21-11-23精準監督守住大國糧倉
- 2021-11-23培養良好歷史感
- 2021-11-23堅持胸懷天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