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紀委監委駐融水縣懷寶鎮東水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羅毅(左一)、梅梅(右一)和村干部在木耳基地查看木耳的長勢。姚瑤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駐村干部的“根”也在農村越扎越深。國家鄉村振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駐村干部輪換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在崗駐村第一書記18.3萬人、駐村干部56.3萬人,機構隊伍銜接基本到位。
這支隊伍中有一批紀檢監察干部,有的是初來乍到的“新血液”,有的是主動留任的“老朋友”,他們正和老鄉們一起奮戰在鄉村振興的廣闊田野上。
靠廣場舞“打開局面”的駐村工作隊
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城出發,在水泥、柏油、黃泥、亂石多種路況的蜿蜒山路上奔波兩個小時,就到了懷寶鎮東水村,這里也是柳州市紀委監委干部羅毅和梅梅的駐村所在地。
今年4月初到此地后,環境和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很快就被兩人克服了,但新的問題擺在面前。東水村人均耕地僅一畝有余,每年種一季稻谷,農閑時種植蔬菜、養殖少量家畜,僅能勉強自給自足。村里共有留守婦女220人,她們長期與配偶兩地分居,獨自承擔沉重的農活和家務,而且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的不會說普通話,有的不識字。怎樣才能快速融入留守婦女群體,并幫助她們?
苗族有著“蘆笙一響,腳板發癢”的傳統習俗:男同胞在中間吹蘆笙,女同胞在外圍成一圈跳舞,這是千百年來苗族慶祝節日和聯誼交友的重要方式。羅毅和梅梅決定試試通過“沉浸式參與”來拉近和婦女們的距離。
“剛開始很羞澀,跳起來很不自然。”從沒跳過廣場舞的梅梅主動加入婦女們的舞隊,她從剛開始肢體不協調,慢慢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主力隊員。梅梅經常利用農閑晚間組織婦女跳廣場舞、開展健身活動,還不時到隔壁村跳舞“打擂”,與姐妹們打成了一片。羅毅則在樂器方面下起了功夫。他在空閑時間主動研究苗族傳統樂器蘆笙,一邊自學一邊向村民討教,幾個月下來竟也能吹得像模像樣。
在交往中,羅毅和梅梅了解到,婦女們大多有苗繡技能,但因無人組織,找不到訂單。
為幫助她們增收,兩人主動聯系民族服裝工藝企業,爭取苗繡制品訂單,利用淘寶、微信、抖音等平臺推廣本村苗繡制品,還與附近景區景點民宿協議合作,展示推銷手工制品。目前項目剛剛起步,已經發展了約50名留守婦女參加手工項目接單制作小部件,月產量4000件左右。
“我們能利用在家的時間做些手工,給小孩買水果和文具不用跟老公要錢了,減輕了家里的生活負擔。”東水村村民賈海珍告訴記者。
設法留住游客腳步的“釘子戶”書記
“這里還是要立塊大巴引導入場的標牌,要考慮最大車流量,做到提前提醒……”11月5日,秋意盎然的四明山下,浙江省余姚市橫坎頭村一批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迎來驗收完工的日子。從年初橋頭新村安置房的完工,再到最近“紅村互助發展聯盟”的成立,村黨委書記黃科威今年尤為忙碌。
“說起來我算是村里的‘釘子戶’了。”2018年,余姚市紀委監委干部黃科威赴梁弄鎮掛職黨委副書記,同時擔任橫坎頭村農村工作指導員,這幾年他跑遍了六個自然村的每個角落。掛職期即將結束,組織上問他愿不愿意繼續在村里干?想到自己掛心的好幾個項目正在進行中,黃科威二話沒說申請留下來。2020年7月底,他又高票當選為橫坎頭村黨委書記。
擔任村黨委書記后,黃科威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設法“留住游客的腳步”。他告訴記者,過去,到橫坎頭村參觀的游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參觀完村里各個景點最多也就兩個小時,“一年的旅游收入還抵不上村莊整治和保潔的支出”。
橫坎頭村曾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如何把村里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黃科威著手組建橫坎頭村新農村開發有限公司,建立橫坎頭村游客服務中心,整合17家旅游商戶成立“紅村互助發展聯盟”,實現“景點+村莊”全域景區打造……
不到一年半時間,10多項配套工程全部完工,橫坎頭村在今年夏天迎來了旅游“井噴期”。截至今年8月,來橫坎頭景區參觀的游客已經達到了80萬,比黃科威初到橫坎頭村時翻了一番,帶動全村農家樂、民宿、農場增收120多萬元。其中,村里重點推出的紅色教育培訓和新農村觀摩體驗等紅色研學觀光項目,僅接待團隊就超過了3000個,直接為集體經濟增收200多萬元。
“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經過三年的沉淀,黃科威終于找到了橫坎頭村的發展之路,“過去,周邊不少村民都羨慕橫坎頭村靠政策扶持脫了貧。如今,橫坎頭村靠的是紅色資源引領綠色發展,讓村民駛上共同富裕的快車道。”
將上海幫扶資金落到實處的援滇干部
6月23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紀委監委干部包勇軍和14名援滇干部一起奔赴云南,此行他的掛職地點是3100多公里之外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
4個多月過去,來自江南的包勇軍適應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高山峽谷自然環境,克服了下鄉路上擔心遭遇泥石流、塌方的心理恐懼,快速融入了當地干部周六日無休、晚上加班開會的工作節奏中。
確保上海的幫扶資金落實到位,是包勇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輪資金援撥到貢山縣,共包括4個項目:3個丙中洛鎮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以及1個獨龍江鄉巴坡小學的災后重建項目。
巴坡小學遭受泥石流后的重建工作,事關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因此這也成了包勇軍最關心的項目。項目施工中,高壓電線遷移成為一個難題。這項工作危險系數高,且需要取得多方支持,若按照原來的效率需要一兩個月,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包勇軍了解情況后,立即與援滇工作小組共同協商,協調當地省、州兩級力量,將電線遷移工作加速到兩三天內高效完成。
“項目這周進展到哪一步了,有沒有什么困難?”已經成為包勇軍的口頭禪,他每周都主動了解項目進度,并每半個月實地調研4個項目的現場情況。目前,4個項目推進順利,很快將按期完成目標任務。
在做深做實鄉村振興工作同時,包勇軍一直牢記自己紀檢監察干部的身份。
在當選滬滇干部聯絡組怒江小組臨時黨支部紀檢委員后,他組織開展專題學習,用自己經辦的真實案例警示小組成員廉潔用權。此外,包勇軍還參與修訂完善了《上海援滇項目資金使用規定》《上海援滇干部公務接待管理辦法》《上海援滇干部培訓考察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扎緊制度的籠子。(本報記者 沈東方)
相關新聞
- 2021-11-25強化國有企業廉潔風險防控
- 2021-11-25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 2021-11-25擦亮派駐探頭 提升監督效能
- 2021-11-25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百年奮斗書寫最恢宏史詩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