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鵬《No.3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板滑雪運動員》。(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供圖)

涂啦啦《張燈結彩》。(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供圖)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征集活動最佳作品亮相。10件最佳作品中,有7件在京落地,目前6件已完成建設,被安裝在冬奧場館、城市公園等地。
“冰絲帶”西北側廣場上,一片片“雪花”隨風翩翩起舞,轉出冬日的靈動詩意;鐫刻著厚重歷史記憶的首鋼園三高爐旁,身材小巧的二次元單板滑雪運動員腳踏蒸汽爐降臨,仿佛來自未來……
這些作品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北京城的多個角落,它們用多元的藝術語言扮靚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豐富了城市文化語境,也為城市留下一筆寶貴的冬奧文化遺產。
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是世界的基石
一葉扁舟,靜靜地躺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湖畔。湖面平滑如鏡,倒映出這葉小舟的影子,在湖水中延伸向遠方。
這是此次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征集活動評選出的最佳作品之一《舟》。目前,它已制作安裝完畢,坐落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前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游玩的人們,在不遠處就能看到它。遠眺,那是停泊在岸邊的一葉方舟;近看,乃是一簇簇鵝卵石般的冰藍色晶體組成了小船的形狀。
《舟》的第一應征人張冕、第二應征人郅敏接受了記者采訪。他們告訴記者,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作品自去年便開始進行征集,應征之初,他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創作出一個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又不失當代性的作品。
兩位應征人的靈感,來源于對時代的觀察思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我國在重要歷史節點上的一個重大標志性活動。而放眼全球,疫情肆虐、風險加劇,世界需要共同應對,需要更加團結。因此,他們認為,借冬奧這一契機,振奮精神、匯聚萬心,不失為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一個較佳的主題。由此,他們想到了運用“舟”這個意象——寓意同舟共濟。
確定主題后,兩位應征人便開始在基礎主題上進一步加入中國元素和奧運元素并考慮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張冕、郅敏一直從事陶瓷現代化應用的課題,致力于把陶瓷運用到當代公共藝術空間里面。這一次,他們馬上想到了用有中國特色的陶瓷作為制作材料。
而事實上,陶瓷制品包括瓷器及其他工藝制品,大多是擺在室內陳設,鮮少有在室外大型的、能夠放在公共空間里的公共藝術品。經過一番實驗,張冕、郅敏發現大件的陶瓷制品放置室外公共空間不太好實現,于是,他們選用了陶瓷單體的顆粒,用很多顆粒共同組成一件大的作品。
就這樣,這件外形像橄欖葉,放在地上又像一葉方舟的單體組合陶瓷結構體被構想出來了。多個單體的組成,又象征著每個個體不斷的凝聚,個體凝聚成更為宏大的生命體,彰顯著更偉大的力量,也蘊含著“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
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是世界的基石。
為了讓作品更好地呈現,《舟》運用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色彩系統,以天霽藍主色、冰藍間色等藍色的漸變,作為不同顆粒的顏色來穿插、排布,用色共計十九種,展現出“舟”晶瑩、俊朗、矯健的姿態,豐富了藝術品的觀感。
設計,只是第一步。在公共藝術品制作落地的過程中,仍然少不了調整完善,這時候需要更多的就是組織機構的統籌把關。
冬奧公共藝術委員會不僅重視作品設計,還重視作品的制作和落地。讓作品成為真正的精品,才能留給北京冬奧會,留給歷史的舞臺。
在作品落地中,使其更適應場地選擇、戶外擺放,根據場地環境,調整使之形成最適合環境的尺度關系。
以《舟》為例,其預選點位原本在北京冬(殘)奧村廣場區中心綠地。但在后期的設計制作中,考慮到“舟”的形態、意象,專家最終選定了瀕水的地方來放置,以呼應藝術品與環境的關系,使意境更貼合。為了適應瀕水環境,藝術品本身造型也做了相應調整,《舟》整體的形態更趨于平緩,與水面結合的位置更低、更吻合。經過水面反射,與周圍環境更協調。
讓大眾參與和共享公共藝術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征集活動自2020年7月正式啟動,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共收到來自國內、美國、英國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313名應征人提交的1611件應征方案。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說,此次征集活動充分體現了北京冬奧會“共享、開放”的辦奧理念,詮釋了團結、和平與友誼的現代奧林匹克精神。
征集活動制定了科學嚴謹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大眾的主創性、參與感,將“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貫穿始終。評審委員會在公證人員的全程公證下,完成機選、票選、討論和查重等評審工作;專家委員會從1611件作品中評選出44件入圍獎方案和20件提名獎方案后,最佳方案選擇權則交給了公眾,10件最佳作品由公眾通過人民網投票選出。
提名獎作者中,有近一半為80后,年紀最小的出生于1995年。這充分展現了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力量。可以看到,當代青年正在積極踐行文化自信,承擔歷史責任。
其實,早在征集活動起步時,主辦方就號召并引導廣大藝術家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到重要歷史節點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創作中來,積極為青年力量創造展示的舞臺。這正體現了北京冬奧會“讓奧林匹克點亮青年夢想”的愿景。
最佳作品之一《張燈結彩》的作者涂啦啦就是一個例子。
涂啦啦是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時尚設計學院的一名講師。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初在網絡上看到過征集公告,后來是在征集活動主辦方到地方宣講時,去集中聽取了活動的宣傳,才正式應征投稿。
《張燈結彩》位于延慶賽區主入口廣場。涂啦啦告訴記者,看到征集公告,自己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祖國的冬奧會在春節期間舉辦,作品要體現中國特色、有鮮明的傳統文化元素。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氣氛中,選用的作品必須是老百姓喜聞樂見、能引起人們共鳴的。于是他想到了中國結,在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上,再結合冬奧項目,把冰壺、冰球、燈籠等語言符號作為基礎構件,穿插形成圓的立體的效果,組成中國結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穗子,呼應延慶賽區高山滑雪的項目,植入扭曲的滑雪板的元素,形成流動飛揚的中國結流蘇。就這樣,冰壺、冰球、滑雪板等奧運項目轉化成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冬奧和春節兩大盛事祥和喜慶、相得益彰。
在涂啦啦心目中,在祖國大地上舉辦國際盛事,又適逢傳統節日,這個盛事也是由人民共同參與的,所以文化藝術主題上也要讓老百姓看得懂,能夠一目了然,接地氣。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文化藝術的參與者,也是共享者。
冬奧公共藝術委員會有關專家表示,一件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人如何去解讀。比如《張燈結彩》,作者設計的是中國結,有人認為它整體就是一盞燈籠,還有人覺得它看上去像一棵幸福樹。但不管怎樣解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和意蘊,才是最主要也最受歡迎的。
一串串紅彤彤的“燈籠”,張燈結彩,莽莽青山、皚皚白雪下,一點中國紅。
藝術作品給城市一種有趣的審美、豐富著文化語境
奧運會不僅具有顯著的體育功能,還具有鮮明的文化功能。冬奧公共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策劃委員會主任、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共藝術也是體現奧林匹克精神的一個部分。公共藝術在奧運建設中的運用是國際慣例。奧運抽象的理念、精神、原則,經由公共藝術通道轉為形象化的東西,既是對奧運理念的闡釋,也可以稱之為一種衍生表達。
2019年,北京冬奧組委發布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包括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7個方面的豐厚遺產。其中就提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為主辦城市留下長期受益的有形遺產、實現城市高水平發展等。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征集活動自籌辦伊始,就貫徹“努力為北京長遠發展留下寶貴財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發展的雙贏”冬奧遺產戰略計劃,致力于實現“促進城市人文建設,為北京冬奧會留下重要文化遺產”的目標。
冬奧公共藝術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告訴記者,在城市中選取這些點位、安置這些公共藝術作品,絕對不是在現有空間上的簡單疊加或者修修補補,而是在現有空間資源上畫龍點睛。作品落地后,短期來講,它帶給人們的是一個故事、一種解讀,長期來看,則是帶給城市一種有趣的審美、巧妙的更新。
正如首鋼園區三號高爐東南側綠地的《No.3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板滑雪運動員》,現代的二次元單板滑雪運動員從天而降,它的背后是一只已經沉寂的鋼鐵巨獸,腳下的蒸汽爐仿佛是一個時光傳送機,彰顯著歷史,也連接著未來。
冬奧公共藝術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文化特色,與現有建筑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而不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確保做到不違背大自然、不違背觀眾,又能聯系實際。
一件件優秀的公共藝術精品,讓城市熠熠生輝。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本次冬奧會公共藝術征集與建設為契機,將加強公共藝術發展的頂層設計,讓冬奧藝術精品引領城市未來,為首都打造更多藝術精品,不斷滿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的需求。
這些藝術語言多元、表現形式多樣的作品,極大豐富了北京城市文化語境,它們矗立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顯著位置,更要留在歷史與時代的節點之上,它們是北京冬奧會留給我們的奧運印記。
相關新聞
- 2021-11-25強化國有企業廉潔風險防控
- 2021-11-25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 2021-11-25擦亮派駐探頭 提升監督效能
- 2021-11-25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百年奮斗書寫最恢宏史詩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