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從“非典”到“新冠”,從肺癌到慢阻肺,這支創新團隊不僅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挽救了無數生命,更在全球防治呼吸系統疾病領域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獲獎后,鐘南山說:“這個獎項肯定了團隊研究的方向,就是要研究國家急需要的、最需要的東西。”“我們團隊的座右銘是頂天立地為人民,‘頂天’,就是要解決醫學沒解決的問題,理論、實驗室研究、診斷、治療,都要走到國際前沿;‘立地’,就是要發展適合國情的‘簡便、價廉、有效、安全’的藥物或者治療手段。‘頂天’‘立地’的結果是為人民。”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團隊積累了哪些經驗,又有哪些新思考?在呼吸系統疑難重癥突破上,他們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初創至今,他們如何踐行“頂天立地為人民”的莊嚴承諾?記者日前采訪了該團隊。
與新冠病毒正面交鋒,推動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周期管理體系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現在可以說,肯定有人傳人現象。”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第一時間作出敏銳判斷,并很快提出“早關注、早部署、早啟動、早落實”的策略。
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爭取寶貴時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科、急診科、重癥監護科等相關科室協同奮戰七天七夜,提取分析國內31個省區市1099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臨床特征數據。
2020年2月28日,該團隊結合臨床診治經驗撰寫的論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引發關注。論文報告了新型病毒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數據和最終的臨床結局,涉及的數據點多面廣量大,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病毒研究、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病毒肆虐的關鍵時期,鐘南山主持了多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撰寫與修訂,為各地的治療提供參考。團隊利用遠程網絡會議系統,牽頭對湖北武漢、荊州等地的危重癥、重癥病例進行遠程會診24場超過55例次,指導臨床診療工作,提高了危重病例救治的成功率。
與此同時,團隊構建并推廣應用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預測預警系統及健康碼,提高了防控精準性。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基于臨床簡便實用數據、影像學特征的診斷模型,指導臨床快速、準確分診。
當前,新冠病毒變異次數增多,變異株在多個國家流行。今年5月,廣州市出現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本土傳播病例,團隊迅速開展抗疫應急攻關,很快建成“獵鷹號”氣膜實驗室支持大規模核酸篩查工作,首次對德爾塔病毒感染特性、傳播規律、臨床特點進行總結,對該病毒的防治及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此外,在我國社區防控策略中更新了“密接”概念和“黃碼”制度,更好開展精準追蹤,給我國其他城市乃至全球大篩查提供了借鑒。
“面對病毒突變的高度不確定性,準確預測疫情的變化趨勢,將更有挑戰性。”團隊帶頭人之一、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告訴記者,在抗疫經歷帶來的啟示下,團隊強化對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及其引發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預警和防控研究,推動建立“防、監、治、控”鏈式周期管理體系,參與制定國家多項政策法規。
SARS、H1N1、H7N9、中東呼吸綜合征……近20年來,該團隊一直在與新型病毒正面交鋒。2003年抗擊SARS疫情時,鐘南山帶領團隊明確了SARS病毒的致病機制,總結了“三早三合理”的救治辦法,即“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機、合理治療并發癥”,守護患者生命健康。
為什么要做防病毒傳染的研究和建設?何建行告訴記者,非典之后,鐘南山院士帶領整個團隊提出病毒變化的規律:通常來說,病毒每6年左右會產生較為明顯的變異,十幾年又有比較大的變異,而每次大的變異都會引起一段時期內的流行。因此,建立相應的科研體系和醫療中心,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十分關鍵。
何建行介紹,目前,團隊正以國家實驗室為平臺,統籌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治,重點研究方向為蛋白質結構、高效價單抗甚至雞尾酒抗體療法、小分子藥物等,并跟進研究現有疫苗的持續開發完善、使用效果評價等。在治療方面,加強研發如新型呼吸機、體外膜肺等生命支持技術,盡最大可能提高救治率。
“不斷琢磨”推動不斷創新,解決呼吸疾病治療“卡脖子”難題
除了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及其引發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預警和防控研究外,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分子發病機制與早期防控,慢阻肺的流行病學特征及早期、綜合防控以及過敏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早期診斷及干預也是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這些也是當前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最急需解決的幾大科學問題。”何建行說。
1971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組”。8年后,“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成立,團隊由此正式組建,成為國內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團隊之一。
從國內首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個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到國家實驗室、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等,團隊先后組建11項國家級平臺,圍繞“呼吸疾病發生發展的流行病學特征、分子機制以及早期干預”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提出“隱匿性哮喘”“無管(Tubeless)手術”“慢阻肺早期干預與綜合防控”等創新性理念,構建了國際領先的評估肺癌復發的分子標記物預測模型及慢阻肺早期干預與綜合防控的社區模式。
2015年,何建行和團隊提出肺癌手術治療“無管”理念,其學術名稱為全程無管單孔胸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技術,肺癌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需氣管插管、不需深靜脈置管、不需插導尿管,術后也不需留置胸腔引流管,創傷程度大大降低,年輕患者甚至可以在術后從復蘇室直接步行回病房,部分極早期肺癌患者可在24小時內出院。同年12月,他帶領團隊成功舉辦第一屆國際無管微創胸外科手術學習班,吸引了歐美等地區百余名胸外科專家前來觀摩學習。
在何建行看來,創新的動力是“更好的療效、患者的需求”;創新的實現,靠“不斷琢磨”;創新的評價,主要看“是否有應用價值”。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團隊不斷研發出針對呼吸系統疑難重癥的新技術、新診療、新方法、新藥物。
為攻克在我國患病率高、診斷和防控技術卻較為落后的慢阻肺,團隊研制了適合國情的慢阻肺早期篩查和診斷適宜技術,并首次證實了生物燃料煙霧是慢阻肺發病的重要因素,首次發現抗氧化劑羧甲司坦長期應用能有效地預防慢阻肺急性發作,構建起我國慢阻肺早期干預和綜合社區防控模式。
針對經常復發、久治不愈的哮喘,團隊最早證實疫苗聯合激素治療哮喘的新方法;創新性提出“隱匿性哮喘”與“胸悶變異型哮喘”的概念,并據此提出哮喘的早期預防手段;創建的簡易支氣管激發試驗新技術用于哮喘診斷,可使約35%不典型哮喘患者被早期發現,得到及時干預。
“解決醫學科學領域難點問題,研發適合國情的疾病防診治手段和藥物,最終目的是要讓醫學研究惠及普通民眾。”何建行表示,將持續加強呼吸醫學高水平人才引育、培養及輸出,積極籌建國家呼吸健康產業創新中心,力爭在藥械、疫苗、醫學數據等領域實現產業化發展,牽頭健康廣東呼吸慢病防治行動,并輻射全國,進一步建設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預警、預測網絡,不斷推動解決醫學科學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研發適合國情的診治方式,推進呼吸系統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今年11月17日是第20個“世界慢阻肺日”,主題為“健康呼吸,無與倫比”。“走出一條能夠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早期干預治療慢阻肺的路,這樣也能將慢阻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鐘南山倡議,應建立呼吸疾病的全國全社會全民的協同防治體系,共同推進呼吸疾病的“早篩早診早治”。
以臨床需求為導向,該團隊現有8個國家級研究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多中心臨床研究、生物資源庫等開展研究,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落地。“一方面,將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產品,發展適合國情的‘效優、簡便、價廉、安全’的藥物、技術、器械。另一方面,將先進經驗形成臨床診治規范、共識、指南向基層推廣,通過‘應用-反饋-修正’機制,實現更好的覆蓋和應用。”何建行告訴記者。
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各種大戰大考讓這支團隊越來越意識到,要想更好守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除了臨床治“已病”外,更重要的是預防。“建設‘健康中國’應該更注重以預防為主代替治療為主,推動呼吸系統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何建行說。
以慢阻肺為例,數據顯示,我國有九千多萬慢阻肺患者,其中95%以上都處于疾病早期,早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鐘南山表示,慢阻肺已成為我國居民繼心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的第三大主要死因,但因為公眾的防控意識低,“癥狀將隨著時間逐漸嚴重,如日常行動(乘車、上樓梯)覺得喘不上氣,此時再去找醫生,已經晚了,肺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改變。”
2017年,國內已經有前瞻性研究證明,早期在社區診斷,只要給很少的藥進行早期干預,患者的肺功能就能得到明顯改善,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復正常。“我們現在也正準備開展社區大規模的早期干預,發現患者以后,再積極早期干預治療。”鐘南山稱。
近日,在廣東省鐘南山醫學基金會聯合善心體檢等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善心呼吸健康萬人篩查”活動正式啟動,讓更多老百姓認識肺癌、慢阻肺、過敏性疾病、睡眠呼吸等疾病,對肺癌、慢阻肺、過敏性疾病進行早期篩查。(本報記者 黃秋霞 侯顆 )
相關新聞
- 2021-11-26田間地頭就是主戰場
- 2021-11-26定西一作品獲玉琮杯清廉微電影微視頻大賽銅獎
- 2021-11-26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裝點“雙奧之城”
- 2021-11-26千年書院 弦歌不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