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型網絡形態不斷涌現,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應用技術不斷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隨著智慧化建設在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防災、交通、群眾就醫、社區服務等領域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百姓從中受益。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目前數字城市建設作為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已經涵蓋城市規劃、管理、經濟、生活、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成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基礎。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和數字政府建設
說到數字經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上廣深,殊不知,福建也是數字經濟的引領者。本世紀伊始,數字化轉型在全球展開,而在福建,大規模推進數字化建設的序幕也被拉開。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提出,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理論基礎,以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定位導航等為關鍵技術,對電子政務、國土資源、農業生態及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進行區域信息化建設,這對之后數字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支撐。
近年來,數字中國建設助力我國各行業發展。《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截至“十三五”建設收官,我國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能力、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服務效能、信息便民惠民普及度、信息化發展環境等多個領域均取得重大成就。
新基建是數字中國重要基石。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此外,我國還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5G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11月,我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139萬個,5G賦能經濟社會轉型的潛能不斷釋放。
數字政府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如今,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已聯通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46個國務院部門,實名用戶已超過4億人。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達到82.13%,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
目前,許多地方的公安、應急管理、國土資源管理、規劃、交通等領域已實現業務的高度信息化。而高度信息化政務工作必須同時緊密聯系本地實踐,反映本地發展變化,順應本地實際需要。因此,數字政府的高效運作隱含著數字城市建設的重大成就,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例如,我國以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為基礎,先后建立了人口基礎數據庫、法人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數據庫,為城市治理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數據。
在國家大力支持“新基建”的背景下,各地加大數字政府建設力度,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北京市以城管物聯網平臺建設為載體,形成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于一體的智慧城管總體架構;深圳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造城市“最強大腦”,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監、消防、環保等42個業務系統、100多類數據、28萬多路監控視頻,形成了市—區—街道三級聯動指揮體系。
以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我國大量城市已經處于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準備期向起步期和成長期過渡中,如何使數字惠民服務不斷從“能用”向“好用”升級,這是城市治理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在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新長看來,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數字城市建設需要處理融合國土、規劃、交通、環境、水務等眾多類型的大數據。這些大數據只有依托多類型、動態化、豐富的時空地理信息數據才能構建更合理、更科學的城市智能模型。而目前數字城市及智能政府建設在不少地方是被動滯后的,即發現問題后,相關部門再進行診斷并提出解決方案。系統性動態性相對不足、協同能力受到制約的瓶頸問題不解決,就會造成數據與現實不同步,不反映或錯誤反映實際情況;同時,也容易產生“信息孤島”問題。
從原來基于部門的系統,到今天變成基于用戶、數據的平臺,反映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轉變。隨著“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省通辦”漸成趨勢,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以河南省濟源市建設智慧濟源時空大數據平臺為例,以前,該市部門數據分立、維護相互獨立,數據調用困難;現在,25個部門近10年的管理數據都可以進行統一時空基準的三維空間可視化展示,打破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隔閡,充分釋放了數據促進城市發展的強勁動能。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利用數字化新技術,為城市治理開辟新路徑。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發布的《數字生態指數2021》報告指出,我國省級數字生態呈現出全面領先型、趕超壯大型、發展成長型和蓄勢突破型等四型聯動的發展格局。其中,數字生態指數和3個一級指標(數字基礎、數字能力和數字應用)得分前十位的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武漢、成都、重慶、南京、天津。這些城市的數字基礎、數字能力、數字應用形成了較好合力,構建了較為健全的城市數字生態。
城市治理信息化的發展戰略與技術布局
現代社會的復雜性、風險性顯著提升,公共生活的不同場景相互交織,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給城市和社會發展帶來新挑戰。
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更多一些。《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措施包括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政策法規,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技術、業務、數據融合;開展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搭建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搭建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加強社區智慧化建設管理。
文件為治理信息化指出了戰略發展方向。要實現以數字化轉型促進治理方式變革的總體布局,需要結合發展現狀,進行技術布局、技術協同和技術標準化,將戰略布局落實到技術布局之中。要找準技術的痛點與關鍵,布局能夠將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各種治理資源、治理對象統一呈現的技術,補短板促突破。
數字孿生城市技術是治理信息化技術布局中的關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認為,數字孿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把物理城市的人、物、事件和水、電、氣等所有要素進行數字化,然后在網絡空間上構造一個與之完全對應的“虛擬城市”,形成物理維度上的實體城市和信息維度上的智慧城市同生共存、虛實交融的局面。
數字孿生城市的技術布局落在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之上。如今不少省市開啟了三維地質建模,如透視山東、貴州省玻璃國土、重慶市1:50000三維地質建模等。在深圳市龍華區的地下管網巡查系統中,運用數字技術,可以現場生成地下管網三維實景,周圍管網拓撲關系一目了然,巡檢人員可以直接透視破損老化的部位。在深圳市內,還分布著大大小小202個積水內澇監測站、21個防汛重點部位的自動水位探測裝置,全市的380個站點、1024個地鐵出口都安裝有前端感知設施。這些都是深圳這座城市的神經元,構建成全市智慧水務這套反射弧,對內澇災害能夠作出快速智能的反應。可以說,數字孿生城市平臺可以洞察城市運營數據,借助這個數字平臺,管理者可以進行模擬預測,反復推導出最優解決方案。
數字孿生城市各項技術布局的推廣和深化,橫向打通了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三大領域的建設,發揮了集成效應,大大提高了治理的協同能力,滿足發展戰略中各類共建、共用、共享的要求,為治理信息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抓手。(李瀟)
相關新聞
- 2021-12-28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2021年度十大反腐熱詞
- 2021-12-27排除雜音干擾 辦好自己的事
- 2021-12-27循環經濟迎來巨大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讓垃圾“美麗重生”
- 2021-12-27深度關注 | 清潔取暖不能“一刀切”
精彩推薦
-
任振鶴主持召開十三屆省政府第158次常務會議 審議通過甘肅省“十四五”能源和水利發展規劃等
-
尹弘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會上強調 推動新時代全省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 為甘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
蘭州鐵路公安處“云捕—2021”戰果顯著 為旅客群眾挽回損失500余萬元
-
甘肅省委網信辦到文縣定點幫扶村開展送溫暖走訪慰問活動
-
四川客商八萬多元現金遺落出租車內 蘭州的姐拾金不昧歸還失主
-
中國甘肅網“新年新衣”有牽掛 這份愛心沉甸甸
-
“臻品甘肅杯”第二屆全省電商直播大賽在蘭開幕
-
甘肅省“迎新春促消費·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在蘭啟動 任振鶴宣布活動啟動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