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的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馬克思與其他哲學家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他獨特的問題意識,在于他用實踐的原則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應時代的呼喚。
馬克思是怎樣認識問題的?
18世紀前,哲學的主流一直是唯心主義,即使到了西方哲學鼎盛時期,哲學家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討遠離現實生活的抽象問題:能不能用思想證明事物存在的客觀性?馬克思卻在反思:就算我們解決了“用思維證明存在”的哲學難題,這個時代面臨的現實問題就解決了嗎?并沒有!他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本身才是真正要批判分析的。面對仍然整日沉浸在書齋里苦思冥想的同行們,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語道破:“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哲學不是對遣詞造句進行無休止爭辯,而是要批判分析那些重大的時代問題,并且行動起來,回應時代之問,變革現實世界。“改變世界”的新哲學徹底同“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劃清界限,人類思想史迎來最壯麗的日出。
認識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其理論之初,就發現工業革命下的歐洲雖然社會財富爆炸式增長,但出現了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等問題,工人在擺脫土地奴役的同時,又淪為機器的奴隸。《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將這一現象稱為“歷史之謎”。為了分析其產生的根源,馬克思深入研究各國革命史,形成幾十本讀書筆記,并先后領導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投身到革命的火熱實踐;恩格斯撲下身子、沉到工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工人運動領袖廣交朋友,通過親身觀察形成第一手調研材料。二人走出“大廈之頂”,走入“市民社會”,一刻不停地輾轉于社會革命和個人書房之間,最終創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為人類尋求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工人運動取得巨大進展,但同時,一些工人領袖不顧美國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生搬硬套。恩格斯在寫給美國社會主義者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尖銳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這再一次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應用,必須結合本國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直面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時回答了一個又一個時代之問。
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散發出真理光芒。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面對時代之問,如何堅持問題導向,回答好考卷,中國共產黨人任重而道遠。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善于從國際國內的相互聯系中發現問題,胸懷“兩個大局”,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認識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及時察覺問題發展趨勢;善于從工作的生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練的重要方面就是發現實際問題的慧眼;善于從經驗教訓中發現問題,抽出時間“踱方步”,深入總結思考工作中的堵點難點,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分析”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實際、了解實際。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正確的調查研究要全面,好的差的都看,表揚批評都聽,案頭調研實地調研都做;同時要抓住問題關鍵、找準內在規律。在察實情基礎上,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思想武器分析具體問題,為正確決策拿出方案。
堅持問題導向的落腳點是解決實際問題。要敢于直面問題,不逃避、不退縮,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要善于抓重點工作、抓關鍵環節,做好統籌兼顧。能不能順利解決問題,歸根到底取決于自身的能力本領,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領不是天生的,必須依靠學習和實踐。既向書本學,夯實理論基礎、完善知識結構;也向實踐學,積極投身到斗爭中去,深入到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在應對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中錘煉過硬本領。(蹇叢徽)
相關新聞
- 2022-01-04鏡頭 | 節日正風反腐不停歇
- 2022-01-04冬奧倒計時32天丨7500幅青少年畫作送給冬奧會參賽運動員
- 2022-01-04貫通中華文脈 照亮復興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激活中華文化的歷史性貢獻述評
- 2021-12-30以信息化助力監督下沉落地融入基層治理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