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纂,中華書局出版。
據統計,我國典籍總量達到50萬種,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三套大型叢書,就收錄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獻一萬五千多種。這些存世經典支撐起中華典籍,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對于古籍保護工作來說如同及時雨,讓承載著幾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古籍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溫故知新的百年書局
有這樣一家專業的古籍出版單位,成立于1912年,至今已經走過110年的歷程,有人說,通過這家出版社的出版書目,可以看到中國百年來學術史的側影。
這家出版社就是中華書局。中華書局作為專業古籍出版社,特別在古籍整理方面出版了大量精品,成為出版界的翹楚。
談到《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中華書局總編輯周絢隆非常欣喜。結合從事出版工作多年的經歷,他表示這份工作意見既有高度,又有著很強指導性和實踐性。
周絢隆說,從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古籍整理工作高度重視,從重整理到重保護,再到今天重視推廣使用,這項工作對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書局編輯出版了《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宋詞》《永樂大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甲骨文合集》等古代經典文獻,特別是歷經二十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近幾年,根據新時代新形勢,中華書局正式啟動了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出版簡體橫排《十三經注疏》等,以嘉惠學林。
說起古籍整理工作,周絢隆認為,我們要秉承對文化的情懷和責任。“我們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要想讓當代人從古籍中看什么,我覺得首先應該看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古及今未曾改變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這一點在我們的典籍中屢見不鮮。”
“出版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傳播”,周絢隆認為要通過古籍的整理與出版來鼓勵和引導扎扎實實的學術風氣,“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我們要有一份價值追求”。古籍整理是實踐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又要學會與時俱進,“我們應該著力推出更易被大眾接受、被個人關注的新成果,這同樣是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古籍修復的“補天手”
古籍得以整理、流傳的前提是得到應有的保護。
中國傳統的紙張,有“紙壽千年”的美稱,現存最早的紙質文獻,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平復帖》,在歷經1700多年后依然保存完好,主要原因要歸功于其書寫載體——中國的紙。
但是紙張經不住蟲蛀、鼠咬、污垢、霉爛、水濕等破壞,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因此,伴隨著雕版印刷而興起的一門手藝,就是古籍修復,說是藝術更為精當,稱其為“補天手”亦不為過。如今,古籍修復成了一門“非遺技藝”。
古籍修復的要求是“修舊如舊”,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針對常見的蟲蛀,則用補書法:將書頁慢慢打開放在隔板上,在蛀洞周圍抹上糨糊,用同色紙對著紙張紋路,按在破損的洞上,然后依糨糊濕印把紙撕下即可。去污法,顧名思義,當泥水等污漬滴在古籍上時,可采用毛質軟排筆慢慢刷去污斑上的浮土和泥跡。對于已經霉爛的書,則常用托裱法:先用同色紙將破損處補齊,然后在書背后刷上糨糊,再裱上一層紙,全部裱好后再截齊裝訂成冊。
我們相信,當后人再看到這些被修復的古籍,在敬佩古人刊印水平之高的同時,更會向今天的古籍保護者致敬。
可喜的是,我國古籍保護成果斐然:全國漢文古籍存藏家底基本摸清,普查登記目錄陸續出版;海外中華古籍存藏調查和數字化回歸取得重大進展;古籍收藏條件不斷改善,超過200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超過385萬葉珍貴古籍得到搶救性修復;一大批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項目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面世,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就出版1.5萬余種;古籍數字化、膠片化等異質保存利用工作穩步推進,僅國家圖書館就有超10萬部件古籍數字資源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
在圖書館工作幾十年的蘇品紅,就職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親歷了古籍保護事業在新時代的蒸蒸日上,見證了古籍保護工作者與祖國同奮進的崢嶸歲月。對此,蘇品紅感到特別榮幸,“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一個由黨和政府統籌,各級各類古籍存藏機構協調合作,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支持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體系逐步完善。古籍保護概念從單純的原生性保護,發展為‘原生性+再生性+傳承性’保護,成為涵蓋古籍保存保護修復、古籍編目整理和研究出版、古籍數字化知識化智慧化、古籍活化利用傳播等全域全流程的系統性工作。”
昔日內府藏珍,走入千家萬戶
中國的古籍可謂彌足珍貴,自古就被藏家視為輕易不能示人的珍品,普通人很難有接觸、學習的機會。
而文化資源的生命力和價值,恰恰在于其能夠為大眾所學習和使用。
為了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國家圖書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開始進行數字資源建設工作,有計劃地將珍貴特色館藏進行數字化,并陸續建成“數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華”“甲骨世界”等專題資源庫,通過國家圖書館官網免費向社會發布,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6年9月28日,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階段成果的“中華古籍資源庫”正式開通運行,在線發布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
2020年4月,國家圖書館新版“讀者門戶”正式上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古籍資源統一整合在“中華古籍資源庫”下。2021年11月,為了更加方便讀者閱覽和利用古籍資源, “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了免登錄閱覽,古籍資源加載和閱覽速度明顯提升。
打開“中華古籍資源庫”頁面,從登錄到查找再到查看相關古籍的全文,時間不到一分鐘。
在“中華古籍資源庫”頁面上,熱門推薦一欄,醒目地呈列著《永樂大典》《沙州都督府圖經》《神策軍碑》等重要典籍。
通過探索出古籍數字化與整理開發工作相結合的路子,讓以前只能珍藏在博物館、圖書館里的古籍,成為真正的公共文化產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穆鐸)
- 2022-04-14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
- 2022-04-14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精神書記談 | 鍛造過硬隊伍 擦亮派駐探頭
- 2022-04-14落實全會精神機關篇 | 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案件審理質量
- 2022-04-14派駐省司法廳紀檢監察組:規范項目招標等重點領域權力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