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再提種子。
小小種子,攸關國脈。從2018年提出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到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再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作出重大部署,將種業安全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種業發展高度重視,始終念茲在茲。
當前,我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糧食安全這根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繃得更緊。我國種業安全目前形勢如何?如何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
種業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關乎國家核心利益
記者:當前我國種業安全形勢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錢前: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業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關乎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是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百姓“米袋子”,全面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期間全國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68萬個,比“十二五”期間增加了一倍多,新品種的育成為保障“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產能方面,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8億噸,創歷史新高,有力支撐了“從4億人吃不飽”到向“14億多人吃得好”轉變。
但我國糧食生產豐收沒有改變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近年來,我國糧食需求呈持續增長態勢,去年糧食進口量突破1.6億噸,對外依存度超過19%。預計到2030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生產能力須提高20%以上才能滿足基本需求。
同時,我國農產品綜合優質化率僅為30%左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優質農產品存在較大缺口,高端優質專用產品供給不足。
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其他一些不同程度的挑戰。比如極端災害天氣、資源趨緊等,是影響水稻和小麥產量的主要不利因素。近五年,我國玉米與大豆播種面積逐年增長,但現有品種產量低、同質化嚴重,供需矛盾逐年加大,進口依賴性強。當前,主要作物面臨的問題情況不一,但加強種業科技創新,通過科技攻關保障作物生產能力、優化供給結構是共同出路。
記者:現階段我國在種業原創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錢前:以水稻為例,我國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4.5億畝以上,2021年稻谷平均單產達到474公斤/畝,在全球水稻種植面積前10的國家中單產水平最高,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作出了戰略貢獻。水稻的穩產增產背后發揮關鍵作用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水稻原創性新品種。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超級稻培育三次飛躍,也是水稻產業原創種子的成功實踐。
例如,“三系”培育雜交水稻就是袁隆平先生突破“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傳統觀點設計研發,使我國水稻增產20%。
在長期育種實踐和理論思考基礎上,李家洋院士團隊、韓斌院士團隊和我的團隊共同提出了理想株型與秈-粳雜種優勢相結合的未來超級雜交稻分子設計模型,通過精準分子設計與全基因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組合亞種間優良等位基因,培育出具有秈-粳雜種優勢和理想株型的高產、優質、抗逆、抗病新品種。
我們通過分子設計選育的粳質秈型雜交稻廣兩優7203通過了國家區試,獲國家品種審定,后續還選育了多個優質高產的國審和省審新品種,并在浙、湘、贛、桂等南方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此外,面向植物工廠和未來太空育種,適應水稻品種滿足一年多代、多層立體種植的條件需求,我們創制了兩份適于室內種植的水稻新種質“小薇”和“小美”。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時,詢問了“小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能否介紹下“小薇”?
錢前:“小薇”是我們團隊經過十余年的攻關,通過EMS(一種烷化劑,用于化學誘變)誘變和遺傳突變篩選獲得的新型水稻品種。該類型品種僅為野生型水稻株高的1/4,其早熟材料的抽穗期為46天,具有生長周期短、株型和生物量小、空間利用率高等優勢,可以像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進行大規模種植和篩選,并且實現表型精確鑒定,是開展遺傳育種研究和實現室內水稻工廠化生產的理想種質,滿足未來育種需求。
“小薇啊……我要帶你飛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麗……”正如歌詞所寫,2016年9月15日,“小薇”和擬南芥一起,已經搭乘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探索太空植物培養的可行性。今年7月,“小薇”將再次飛上太空,在中國空間站度過一段時光,希望它能夠在太空中健康成長、開花結籽、順利返回。
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但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業振興,需正視差距,聚焦短板著力攻堅
記者: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總體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差距和短板,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攻堅?
錢前: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用種總量的0.1%,總體上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所謂的“卡脖子”問題,在我們看來更體現在質量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不存在致命性的“一卡就死”的卡點,但必須正視我們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種子的整體水平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差距,并聚焦短板著力攻堅。
一是加強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加強重大應用價值基因的挖掘。目前我們在資源收集與保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種質資源鑒定的廣度和深度均不夠。“十三五”時期,我國開展了主要農作物和畜禽種質資源精準鑒定,但精準鑒定比例均不足10%,種質資源優勢有待轉化為基因資源優勢,從而進一步轉化為育種創新優勢。
二是瞄準突破性品種選育開展核心種源的改良創新。從種質資源到突破性品種的選育,中間還有一個種質創新的過程,這是一個優良基因發掘與利用的過程,也是彰顯各國育種水平的重要方面。
很多重大品種的選育都源于重要種質的發掘與創新利用,如從水稻中的不育種質資源利用發展起了“三系法制種”,到后來的兩系法甚至一系法,“華占”作為優異的種源培育了很多優異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組合,而這些核心種源大都是經過很多科學家多年改良而成,我們需要以它們為底盤進一步改良,以適應新時期高產、優質、綠色品種的需求。
三是加強前沿育種技術的研發。生物育種技術是保障未來糧食安全、選育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重大品種的關鍵技術,是新一輪農業技術革命的競爭焦點。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搶占生物育種發展先機,相繼出臺政策、法規鼓勵生物育種發展。國際生物育種產業市場已經向少數大企業集中,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規模化、集團化和全球化成為生物育種發展的大趨勢。
目前國際種業已經進入育種4.0時代,而我國育種還處于育種2.0向3.0的轉變階段。這其中,育種技術的差距體現尤為明顯。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強重大基因的挖掘,一方面還需要在前沿育種技術方面開展攻關,尤其是一些底盤性的技術,比如基因編輯技術、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和合成生物學技術等,提高育種效率。
記者:當前我國在種子的新品種選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
錢前:我國尚未成為種業強國,主要原因是種業發展基礎不牢固。當前,我國種業企業多、小、散、弱,且多處于產業鏈下游,企業自主創新意愿不足、能力不強,有不少實質性派生品種的品種同質化問題嚴重,成為我國新品種選育中的突出問題。
記者:什么是實質性派生品種?在激勵育種原始創新、解決種子同質化嚴重問題方面應當做些什么?
錢前:實質性派生品種(Essentially Derived Variety),簡稱EDV。通俗地說,是指和原始品種相比,基本特征和遺傳背景基本一致,只在某些性狀有區別的品種。在認定某一品種是否為實質性派生品種時,關鍵在于通過量化的方法來判斷它是否實質上保有與原始品種相同的基本特征。2020年12月20日,農業農村部組織水稻良種聯合攻關組內36家單位開始試點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當時約定了遺傳相似度閾值上限為92%。
實質性派生品種育種時間成本低,只需對目前主要推廣品種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育成新品種。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該育種技術門檻進一步降低,有可能損害原始品種種權人的利益,削弱育種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影響種業創新環境。倘若大量科研精力、研發資金投至短、平、快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培育,從長遠來看,對我國種業安全、糧食安全是不利的。
因此,為提升育種創新水平,通過建立利益調節機制,加強對原始育種者的權利保護,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非常必要。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鼓勵和保護原始創新,有效解決品種同質化問題,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
用制度加強我國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激勵育種原始創新,為牢牢掌握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主動權提供堅強法律保障
記者:今年3月1日,最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正式施行。本次修改進一步強化了對于種業原始創新、種質資源的保護,這對促進種業振興、確保糧食安全有何意義?
錢前:種業之爭本質是科技之爭,焦點是種源之爭,種質資源保護事關種業振興大局。從“中國碗裝中國糧”到“中國糧用中國種”,再到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我們對種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推進種業振興、保障種源自主可控尤為重要和緊迫。
目前我國雖然已是種業大國但還不是種業強國,振興民族種業必須從夯實種源基礎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重大決策部署,集中力量攻堅影響我國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短板弱項,正當其時。在這樣的背景下,種子法第四次修改應運而生。
新修改的種子法遵循種業發展客觀規律,一方面明確強調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把基礎性源頭性工作做好,這些珍稀、瀕危、特有資源中蘊含的遺傳物質恰恰是最有可能育成優質品種的遺傳材料;另一方面,適應種業振興新形勢新要求,聚焦保護植物新品種權,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激勵種業原始創新的法律制度。
此次修改是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建設的標志性事件,對推進種業振興具有深遠意義,為我國加強植物新品種權保護,促進種業自主創新,推動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最終牢牢掌握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主動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記者:此次種子法修改對加強品種權保護作出了哪些規定?
錢前: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高度重視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中央一號文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等文件都對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作出重大部署。為了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針對種質資源喪失風險不斷加劇、原創性種質稀少、種質資源鑒定不足等問題,我國先后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種質資源精準鑒定等行動,為作物新品種選育、發展現代種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撐。
加大保護力度是此次種子法修改的重中之重,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方面,特別是“重點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新種子法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為權利人提供了更多行使權利的機會,同時讓侵權者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將保護水平推向新高度。
與修改前相比,品種權保護環節由3個擴展為8個,新增的“為繁殖而進行處理、許諾銷售、進口、出口、儲存”5個環節,將覆蓋面由田間地頭延伸到了倉儲環節,為維護品種權提供了全鏈條保護。同時,新種子法提高侵權假冒行為的違法成本,提高故意侵犯植物新品種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數額,加大對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處罰力度,為種子企業的維權提供政策依據。
再者就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育種原始創新的激勵。新種子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加強種業科學技術研究,鼓勵育種創新”。
本次種子法最大的調整在于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在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78個成員中,有69個已經實行這一制度。之前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缺失是影響我國作物育種科技創新,造成突破性品種匱乏和植物品種權糾紛增多的重要因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瑤)
- 2022-04-20全國疫情形勢呈現逐漸企穩態勢
- 2022-04-20甘肅:嚴查停車“一難兩亂”背后作風和腐敗問題
- 2022-04-20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行賄犯罪典型案例的通知
- 2022-04-19高質量發展踐悟 | 厚植廉潔奉公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