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識】
蘇軾曾寫過一首著名的《定風波》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的前面,有一小段文字,說明了寫作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那場突如其來的雨,如果他也像同行者一樣“狼狽逃竄”,如果他沒有在這場雨中“瀟灑走一回”,也就沒有這首詞。 唐代張志和寫過一首《漁歌子》,其中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句子,情況可能與蘇軾類似,但顯然,張志和寫的不是自己,而且那個漁翁還有雨具,頭上有“青箬笠”,身上有“綠蓑衣”。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終則是“山頭斜照卻相迎”。
雨是一種自然現象。《說文解字》:“雨,水從云下也。一像天,冂(jiōnɡ)像云,水零其間也。”雨有多種形態,毛毛細雨,綿綿陰雨,滂沱大雨。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雨都“知時節”。雨下在不對的地方,下在不對的時間,有時就會讓人掃興,甚至讓人沮喪。
“雨”因此具有了雙重身份,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尤其是雨和風連在一起的時候。風,雨,風雨,風風雨雨,可能都是一種暗示。唐代許渾的《咸陽城東樓》有“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有“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雨都代表著一種情緒。
人生在世,哪能時時處處風和日麗、風調雨順。雨來了,可以躲,但有時是無處可躲;風來了,可以避,但有時是無處可避。經風雨,如同見世面,有時得稍微主動一些,甚至得有意為之。雨中漫步是一種經歷,櫛風沐雨何嘗不是一種經歷呢?蘇軾精彩的《定風波》詞是這樣來的,蘇軾精彩的人生何嘗不是這樣來的。(尚之)
- 2022-05-05夏:烈日之下,一定有一群人在汗流浹背
- 2022-04-28官:反貪就是取信于民
- 2022-04-26汗:不管什么原因,出出汗也是有好處的
- 2022-04-25嘂:有人“嘂”的時候,不應該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