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能源產業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中國光伏制造業、光伏發電裝機量、光伏發電量均位于世界首位,為全球提供超70%光伏組件;特高壓技術誕生了“中國標準”,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新能源領域的十年戰略布局、十年勵精圖治,既為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新能源產業未來。
從“三頭在外”到“中國名片”,十年攻堅、創新發展,中國光伏制造業、光伏發電裝機量、光伏發電量均位于世界首位
9月22日,杭州西站投入運營。從空中俯瞰,白色屋頂與光伏板的組合,讓車站外形分外酷炫。車站屋頂布置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板,年發綠電量預計可達231萬千瓦時。投入運營后,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830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0噸。
光伏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具有顯著的能源、環保和經濟效益,是最優質的綠色能源之一。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國光伏產業規模及市場應用實現了快速發展,光伏制造業、光伏發電裝機量、光伏發電量均位于世界首位。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全球占比均超過70%;光伏新增裝機54.88吉瓦,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2022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裝機30.88吉瓦,同比增長137.4%。海外光伏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光伏產品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出口額再創新高。
事實上,中國光伏產業曾經由于存在原料、市場、核心技術設備“三頭在外”的短板,產業鏈供應鏈受制于人。2011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225億美元,在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的劇烈沖擊下,2012年驟降至127億美元。
事實證明,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而解決這些“命門”和“卡脖子”問題,關鍵就要靠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作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了建設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這樣的背景下,光伏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一方面,政府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從資金到市場、從財稅到土地,各種政策營造出有利于國內產業發展的環境;另一方面,在一系列激勵政策下,中國光伏企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科技創新熱潮,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短短幾年,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受制于人”到“全球領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永舫曾回憶道,2014年以前,中國光伏產業還是代工為主,企業產品靠低價取勝,還常常受到外國的封鎖限制。而現在,中國的光伏技術全球領先,光伏產業的命運已經控制在了中國人自己手里。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11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達到了78.6吉瓦,同比增長74.3%,光伏產品的出口總額達到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1%。
“從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分析認為,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主要表現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增長為世界提供市場,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復蘇;另一方面中國加入的全球產業鏈分工為世界提供高質低價的產出,如光伏產業的發展,為世界供給了性價比很高的產品,能夠滿足海外市場綠色發展或者降低電價等各方面的需求。
7毫秒“閃送”電力2080千米,特高壓輸電技術打造全球輸電距離最遠、能源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電網
今年7月1日,我國“西電東送”重點工程,白鶴灘至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竣工投產。令人驚訝的是,這項跨五個省市全長達2080千米的工程,把水電從四川送至江蘇只需要7毫秒。
7毫秒運送電力背后,正是中國領跑世界的特高壓技術。如今,在不知不覺之中,每年有數萬億千瓦時的電能跨越湖海、翻越千山,通過長度超過4.8萬千米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被送往經濟發展的第一線。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然而,我國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70%以上的能源消費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大規模、長距離的能源運輸絕非易事,依靠傳統電壓送電的損耗過高。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中國決定建設“電力高速公路”——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搭建特高壓電網。“特高壓輸電線路就好比是電力高速公路,與普通線路相比,輸送容量更大,輸電效率更高。”國網江蘇興力工程管理公司工程部副主任王世巍介紹,“運行損耗小,輸送距離也更遠,可達2000公里甚至3000公里以上,能覆蓋我國所有的大型能源基地和用電負荷中心。”
2009年,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首個特高壓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入商業運行,成功將山西煤電送到千里之外的湖北,讓“電從遠方來”成為現實。
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電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的特高壓工程。工程每年可減少華東地區燃煤消耗約3800萬噸,成為連接西部邊疆與華東地區的“電力絲綢之路”。
經過十余年發展,目前我國建成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已有數十條。僅國家電網公司就累計建成29項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電工程,最遠輸電距離達到3300公里,跨區跨省輸電能力超過2.4億千瓦,成為全球輸電距離最遠、能源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電網。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和現代社會的血液。特高壓輸電技術領跑全球,也是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輸送網絡持續完善。電力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裝機規模和發電量規模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升。
截至2021年底,我國原油產量連續3年回升,天然氣產量連續5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電力裝機容量、發電量分別增長至23.8億千瓦、8.4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超3億千瓦,位居世界首位,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加快建設。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2萬輛攀升至1227萬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十年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尚未突破1%,正處于以政策驅動為主體的啟動階段。自2009年被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技術不成熟、生產成本高、產業鏈未形成、市場尚待培育、企業動力不足……為解決這些問題,2012年以來,工信部先后出臺兩個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和技術路線。從國家到地方,涵蓋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安全監管等方面的600多項政策先后推出,全方位扶持產業發展。此外,工信部還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組建了動力電池和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創新商業模式。相關規劃和舉措,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更明確、內生動力更充足。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2萬輛攀升至1227萬輛,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大規模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70瓦時每公斤,相比2012年提高1.3倍;2021年全球十大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有6款,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6席;累計充電設施數量由2012年底的1.8萬個,大幅增加至今年7月底的398萬個,同時建成換電站1625座,建成超過1萬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基本實現退役電池就近回收。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背后,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成就。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盾構機、港口機械、起重機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正在成長為中國經濟的脊梁。
“我們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成為了中國經濟韌性的基本支撐。”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分析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抵御各種風險挑戰,恰恰是因為我們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數以億計的經驗豐富的產業工人,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難以取而代之的優勢。
新時代是干出來的,必須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光伏產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一項項世界領先的成就,展現著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十年來,中國經濟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21年我國創新指數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了很多歷史性跨越。區域重大戰略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潛力不斷釋放。
董煜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集中統一領導,完善了黨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在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下實現中國經濟的歷史性跨越。
在劉志彪看來,堅定不移改革開放是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密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開創了新局面,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速推進和加快形成,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市場體系的基礎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我們堅持從市場型、政策性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一方面要加快國內的制度、規則與國際通行規則或先進標準接軌,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發展。這是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將為全人類發展帶來紅利。”劉志彪說。
近期,一項在五大洲22個國家進行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海外民眾對中國十年來的發展成就高度贊賞。78.34%的全球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給全球經濟注入信心和活力。76.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人均GDP在過去十年間由6100美元提升至12000美元以上,“這一成就很了不起”。在全球各大洲,認為“中國越來越富有”的受訪者比例普遍超過了七成。
董煜指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讓世界關注,中國在經濟治理中高度重視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也同樣讓世界印象深刻。“這十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我們不斷完善治理思路、調控手段,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記者 薛鵬 管筱璞)
- 2022-09-13戰斗在監督執紀一線的尖兵
- 2022-09-01甘肅:專項整治推動破解停車難收費亂管理亂
- 2022-08-29甘肅緊盯制種各環節跟進監督 護航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 2022-08-22甘肅酒鋼集團:為國企健康發展注入廉潔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