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篇》,“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正蒙·乾稱篇》重在闡釋儒家世界觀以及相關修身要求,而其理論源頭在于《周易》。在《周易》中,天之于人,通過陰陽五行予以生成、造化,因此天人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這種關聯性思維體現在先秦文化經典以及此后中華文明的整個發展歷程。天人合一思想,蘊含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看法,即,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統一,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天人合一,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的凝練表達。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提出“人與天一”;董仲舒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類相通,提出“天人感應”;程顥闡釋“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提出“天人同體”,朱熹提出“天人一理”,王陽明提出“天人一心”,王夫之認為天道之自然規律與人道之道德原則是同一的,提出“天人一氣”,等等。在這些先哲的論述中,人保持著對于天地宇宙的敬畏與熱愛,由此使得自身的道德人格得以挺立,從而與自然共處于和諧、從容的共生狀態,最終進入超越自身、融洽萬物的圣賢境界。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人中有天、天中有人。《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魏晉王弼注解《道德經》:“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周易》記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些主張都告訴人們,不妄為、不亂為,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比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其建筑風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思想理念,其精髓皆是“天地人和”。
進入新時代,我們汲取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保護自然也是保護人類自己。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當前,需要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作者: 劉奇山 )
- 2022-11-16革故鼎新
- 2022-11-02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才能勝利
- 2022-11-02如何區分評價被審查人主動上交涉案款物
- 2022-11-02人民日報評論員: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